“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給了我十足的信心。”6日,在新羅區江山鎮山塘村一處養蜂場內,養蜂戶廖禮良正在忙著整理蜂箱。他告訴筆者,這幾天,他通過認真研讀十九大報告,對發展定位越來明晰了。
廖禮良告訴筆者,江山鎮擁有數萬畝森林,各類蜜源植物星羅棋布。2013年,養了多年生豬的他,看中了家鄉的生態環境,轉產發展蜜蜂養殖。自村子周圍的養豬場關閉之后,這里的環境越來越好,為了擴大規模,蜂農們還積極造林,不僅綠化環境,還增加蜜源,他自己在養蜂場周圍種了630棵山烏桕。如今,他的蜂箱已經發展到60箱,加上鎮里的扶持政策,年收入好幾萬元。
“全鎮有蜂農100多戶養殖5000多箱。”鎮長陳元介紹,該鎮利用良好生態環境,在平原片發展蜜蜂養殖和蔬菜種植,在山區片發展毛竹生產和高山斜背茶種植。目前,全鎮斜背茶種植面積2000畝,年產干茶2萬多斤,產值超過300萬元。
這是新羅區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探索“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科學發展之路的縮影。近年來,該區按照“五位一體”總布局的要求,堅持抓長遠、打基礎,把生態保護放到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思考,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軟實力。目前,該區正全面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行動,力爭到年底轄區范圍內小流域水質全面消滅劣Ⅴ類,2018年6月底前轄區范圍內小流域水質穩定在Ⅴ類或Ⅴ類以上。
“從2013年到2016年,全區累計投入5.6億元,關閉拆除養殖場8592戶,面積達31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1585元、16117元,年均增長10.8%、12.5%。”龍津河管委會負責人黃斯明說,這“一減一增”的數字,有力地詮釋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訊員 溫連光 黃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