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盧,我的稻田被老陳損壞了一大片,你來評評理!”“老張,我們客家人的俗話說得好,‘親戚常來往,鄰里勿結怨’,大家都是鄰里鄉親,老陳也不是故意破壞的,你要多諒解,大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日前,永定區岐嶺鎮,在“客家調解員”盧紹欽的勸說下,原本情緒激動的村民張某逐漸冷靜下來,表示不再和對方爭吵,愿意和解。這是永定區巧用客家家訓化解矛盾糾紛的又一成功案例。
永定客家家訓深植于優秀客家傳統文化,含有公民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社會誠信、和貴禮讓等元素,具有獨特教化功能。近年來,永定區司法局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靈活運用客家家訓“和貴、規矩、向善、崇法”等平安和諧元素,將其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以好家風好作風引領全區形成良好的崇德尚法氛圍。近年來,全區運用客家家訓化解矛盾糾紛3521起,占全區調處糾紛總數的41%,調處成功率達100%。
“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客家家訓雖然不是法律,但卻一直維系著鄉村和家庭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用百姓的話為百姓說‘法’,較法律更具柔性和溫情,實現‘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永定區司法局局長林松江說。
永定客家祖訓家規,秉承儒家思想,教誨子孫后代團結族人、和睦鄉里、誠信守法、戒斗息訟,增強村民自我道德約束能力,與法治的功能不謀而合。為此,該區深挖客家家訓法治內涵,通過開展“我的家訓家規”“我的家風故事”“十佳優秀族規家訓”等征集及評選活動,發動全區干部群眾積極參與搜集、整理民間流傳的以“平安和諧”為主題、蘊含法治思維的不同姓氏家訓、山歌、典故等特色文化題材,組織編寫客家家訓“三字經”,深度挖掘客家文化豐富內涵和思想精髓,尋找傳統文化與法治文化、平安文化的結合點。
永定區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148”“客家楓橋”調解品牌,將可適用于矛盾糾紛化解的客家家訓進行分類,按糾紛類型共分為16類,并編制成《客家家訓》等平安文化宣傳普及讀物印發宣傳。同時拓展調解思路,將客家家訓引入矛盾糾紛化解之中,帶動群眾參與,做到客家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的新突破。
客家家訓要求為官要有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思想,也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近年來,永定區司法局優先從村“兩委”干部、綜治人員、志愿者中,挑選熟悉客家家訓和熱心服務群眾的人員,組建“客家調解員”隊伍。他們遍布在村組、奔走于鄉間,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打通了調解服務在農村的“最后一公里”。
“務勤儉,戒斗訟”“和鄉黨以息詞訟,讀法律以警愚頑”……目前,永定在全區設立了300多個法治宣傳陣地,各鄉(鎮)、村(居)深挖本地家訓,強化道德教化,用身邊的家訓、家風引導群眾。
拆除舊房、危房、空心房是鄉村振興一大項目,而老舊房拆除涉及人口眾多、關系復雜,涉及人員大多親緣相近、血緣相連,稍有疏漏便影響全局,客家家訓在調解此類糾紛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撫市鎮鄉村振興項目舊房拆除,黃氏宗親便對其祖上房產拆除款分配問題產生糾紛。該舊房歷史復雜、祖輩父輩之間留下諸多恩怨,調解難度大。客家調解員通過深入走訪,調查該房產歸屬、理順產權歸屬的變更和轉移歷史、厘清當事人親緣關系。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黃氏族規“敬祖先,孝父母;睦宗族,敦禮讓;守本分,杜異教”,多次組織當事人協商。通過客家調解員不懈努力,耐心、細心與當事人溝通協商,最終促使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融媒體記者 賴容 通訊員 吳旭紅 廖曉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