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萬花園林的蝴蝶蘭種植基地,白色、粉色、淡紫色……一盆盆色彩鮮艷的蝴蝶蘭映入眼簾,花農們或是剪枝,或是分苗,或是為鮮切蝴蝶蘭裝袋,一片忙碌景象。很難想象,十年前,這里是一片灰塵漫天、煤渣遍地的礦區。
“今年來自日本的白色蝴蝶蘭鮮切花訂單大幅增加,到目前已經出口近60萬株。”萬花園林負責人謝凡生自豪地說,產業園培育的白色蝴蝶蘭“白花黃心V3”品種,由于品質好、花形美、保鮮期長,頗受日本市場歡迎,銷量火爆,一花難求。
首屆蝴蝶蘭賞花節現場,游客欣賞蝴蝶蘭。
轉型:“黑珍珠”開出蝴蝶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龍潭鎮是我省有名的礦區,煤炭、石灰石資源豐富,素有“黑珍珠”的美譽。
龍潭因礦而興。煤礦開采讓龍潭鎮在上世紀90年代一躍成為龍巖市為數不多的財稅收入過億元的鄉鎮之一。最高峰的時候,鎮內有500多個大大小小的煤硐,全鎮近一半人口從事煤礦相關產業。富了腰包,大規模的煤礦開采,卻嚴重破壞了環境。
“2013年以來,龍潭鎮開始逐步關閉小煤礦、小煤窯,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污染企業一概不引進,同時大力推進產業轉型。”龍潭鎮黨委書記吳才開說,產業轉型后,如何找到新的富民之路,成為那些年龍潭鎮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6年,龍潭鎮人嚴炳成將蝴蝶蘭帶回家鄉。他在外種植蝴蝶蘭十多年,帶著女婿謝凡生回到了龍潭鎮楓林村后,建起智能溫室大棚,創辦了萬花園林。如今,萬花園林的智能溫室面積已達2.2萬平方米,可年產蝴蝶蘭苗800萬株,年產值超50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越南、日本、美國等國家,是我省第一家蝴蝶蘭鮮切花出口企業。
今年,萬花園林還成為全省蝴蝶蘭行業標準制定主要成員單位之一,其智能溫室和組培室,年產蝴蝶蘭瓶苗1000萬株,入選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
村民在澆灌蝴蝶蘭。
壯大:全鎮興起蝴蝶蘭熱
萬花園林的好效益,鎮里和鄉親們都看在眼里。2020年起,龍潭鎮將蝴蝶蘭產業確定為特色主導產業,引進總投資1.2億元的萬花園林設施花卉(蝴蝶蘭)為主體的現代花卉農業產業園,建成5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和組培室,同時規劃建設1000畝的農業綜合體項目。
“一方面,我們帶動本地蝴蝶蘭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持,讓基地做強做大,帶動更多村民增收;另一方面,我們引進更多的企業來共同發展,產生產業集聚效應,發展壯大。”謝凡生說。
依托萬花園林的雁陣效應,輻射帶動了雙龍生態、康龍家庭農場、金蘭蝴蝶蘭等9個項目先后簽約落地。市、區兩級因勢利導,確定龍潭鎮為市級花卉特色小鎮,永定區還出臺促進加快蝴蝶蘭產業發展政策,從資金、用地、稅收等多方面進行扶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龍潭鎮發揮黨組引領帶動作用,在蝴蝶蘭產業發展鏈上跨村聯合組建“蝴蝶花開黨旗紅”聯合黨總支,形成以“楓林—上西村”為中心,龍潭鎮各村分散推進發展,種植基地、交易中心、水苔生產基地等配套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目前,龍潭鎮可年產蝴蝶蘭苗800萬株,年產值超億元。
“通過在基地打工,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有份固定工作。”脫貧戶詹林華說。如今,龍潭鎮已形成村村有蝴蝶蘭產業、人人參與蝴蝶蘭產業鏈的良好局面,已直接帶動300多人就業,2000多人受益。
與此同時,各村通過村企共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蝴蝶蘭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僅萬花園林一家企業,每年就為楓林村集體帶來10多萬元的固定收入,帶動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萬花園林大棚中的蝴蝶蘭
目標:花旅融合綠色發展
如今,在推動蝴蝶蘭產業發展的同時,龍潭集鎮正在通力打造蝴蝶蘭小鎮,推進集鎮街道改造提升、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位于楓林村的60畝蝴蝶蘭產業園也即將建成投用,屆時,萬花園林鮮切花產能將從60萬株提升到100萬株,這里也將成為集蝴蝶蘭展覽、培育、電商直播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同時,龍潭鎮還圍繞“福”文化主題,為蝴蝶蘭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去年,我們舉辦了福建鄉村音樂會暨首屆蝴蝶蘭賞花節·云直播活動,共展出幾十個品種近千盆蝴蝶蘭花,吸引線上、線下約30萬人次觀看。”楓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嚴勝表示,接下來,楓林村將進一步做活做深蝴蝶蘭經濟,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
“我們將以打造蝴蝶蘭小鎮為契機,下一步,規劃建設近千畝的蝴蝶蘭產業園,推進蝴蝶蘭文化產業園、產業景觀大道、蝴蝶蘭文化街、蝴蝶蘭綜合展示廳建設,推動休閑、觀光、度假、研學、文創等美麗經濟加速發展,為礦區鄉鎮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吳才開說。(記者 戴敏 通訊員 熊俊凱 黃秋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