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以來,國產主旋律電影《戰狼2》以56億元的超高票房樹起了中國電影的新標桿,其掀起的國內觀影熱潮即使在暑期檔過后仍持續不退。而剛剛過去的國慶檔,則憑借24.7億元的總票房與超過7700萬人次的觀影量,以接近50%的同比票房增長幅度讓業界再次看到了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誠然,在經歷了連續幾年的票房高速增長后,我國電影產業在2016年底進入了平穩發展期,盡管如此,行業仍不斷尋求突破??梢哉f,我國電影已經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這離不開我國電影產業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影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電影市場空前活躍,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據統計,過去5年,我國電影總票房從2012年的170.73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457.12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0.35%;今年前9個月,電影分賬票房更是突破了400億元,儼然已經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的主引擎。
與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相伴的,則是我國電影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2012年以來,全國電影銀幕數量不斷增長,尤其在2016年,平均每天新增銀幕數量高達19塊。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電影銀幕數量41179塊,是2012年的2.14倍,使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電影銀幕擁有量最高的國家。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銀幕數量已接近4.8萬塊,超過整個北美地區總和穩居全球首位,進而有力地確保了我國成為全球市場容量最大的電影市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全國3D銀幕數38377塊,占銀幕總數的86.26%,其中巨型銀幕(IMAX和中國巨幕)總數已達616塊,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此外,早在2015年我國就實現了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目前縣級影院銀幕數已達17720塊,占全國總數的39.83%??梢哉f,影院建設實現了大中小城市全面覆蓋,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與此同時,我國電影觀影人次也在過去的5年不斷增長。2012年,全國城市觀影人次總量為4.7億;2016年,全國城市觀影人次總量則達到13.72億,5年來城市觀影人次的年均增長率高達30.99%。“過去5年,中國電影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成為文化產業的龍頭產業之一。”一位業界分析人士如此評價。
我國電影工業化體系也初見端倪,如電影工業園區、后期制作、互聯網售票、宣傳營銷以及電影衍生品市場開發等都在逐步完善。尤其是視頻網站建設,已成為助推和改變電影營銷和發行方式的新渠道。據統計,2016年全國視頻網站付費用戶達7500萬,用戶中相當一部分是基于電影觀賞。其中,部分電影網絡版權銷售甚至超過1000萬美元。
此外,在擴大電影國際影響力方面,以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電影“國家隊”等國內電影龍頭企業不斷放眼全球,謀求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產業的話語權,不斷開拓與國外合作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我國電影海外銷售收入達38.25億元,是2012年的3.6倍;2016年,更是啟動了“中國電影,普天同映”項目,為我國優秀的電影作品走向歐美等主流院線提供了更多可能。
某業內專家曾提醒中國電影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不能光看漂亮數字,廣大電影工作者需要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內涵、有深度的好作品。”而從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眾多題材電影作品來看,中國電影正在由“產業的黃金十年”走向“創作的黃金十年”。2012年以來,在類型化影片創作過程中,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多部具有嶄新風格、樣式、題材的作品,這些影片不僅在業內上獲得巨大關注,更調動了全社會對國產電影的觀影熱情。
從《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動》,再到今年上映的《戰狼2》《建軍大業》,一批深受觀眾喜愛,同時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體現中國精神和中華優秀文化的國產優秀影片的出現,為實現“兩個效益”的雙豐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白日焰火》《百鳥朝鳳》《岡仁波齊》《二十二》等國產藝術電影進入院線,則為觀眾提供了更多觀影選擇。此外,《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等優秀國產動畫電影的陸續誕生,更是展現出了不竭的創新活力。
業界認為,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國電影創作的提升和進步,也反映出我國電影正在形成“多樣化、多品種、多類型”的創作格局。“不僅有漂亮的數字,更有詩意的創作。”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通過供給側改革、結構性調整,中國電影不僅滿足了觀影人群差異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與中國觀眾建立了更加緊密、良性互動的關系。”
當然,豐富、優質的作品創作離不開優質人才的培養。5年來,在國家多種措施的推動下,我國電影行業培養出了一大批新導演、新編劇、新演員、新制片人。這些新鮮的面孔,不斷為行業注入生機與活力,并與老一輩中國電影人一道,推動國電影事業的日新月異。
不可否認,在過去,由于缺乏細致規范和有效機制,偷瞞報票房等市場亂象成為困擾我國電影市場良性發展的障礙。為此,今年3月1日,有關部門宣布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電影產業促進法》”),該法案對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總結與提煉,并以法律的形式為未來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和路徑規劃,意味著我國電影將在更加規范化、法治化的環境中迎來新的機遇。
《電影產業促進法》甫一正式實施,電影管理相關部門便在3月20日對首批326家2016年以來瞞報票房收入的影院實施了嚴厲處罰。此舉被視為《電影產業促進法》施行后規范市場的“第一記重拳”,引發業內強烈反響和社會廣泛關注。在業界學者看來,《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規范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通過簡政放權、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電影整體發展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水平。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所言:“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認真做內容生產,鼓勵題材創作、內容創新,提升影片質量,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的問題審視與路徑選擇,必須有法可依。”
短短半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對行業的規范作用和推動效應已開始逐漸凸顯。隨著規范發展成為常態,我國電影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的質變,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的發展必將加速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