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曝光了評委陣容
近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曝光了評委陣容,中國導演田壯壯擔任評委會主席,他將攜卡米拉·安迪妮(印度尼西亞)、桑內特·娜葉(荷蘭)、菲利普·拉澤卜尼克(美國)、塔拉卡杜·斯瑞尼瓦薩伊阿·納蓋卜哈拉納(印度)、克里斯提諾·波頓(意大利)、菲思·艾斯阿克菲爾(英國)等影人,把關本屆入圍影片,評選各大獎項。
評委團詳細介紹:
評委會主席——田壯壯
中國導演
1952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主任。1982年從兒童片《紅象》(與張建亞、謝曉晶聯合導演)開始導演生涯,其他導演作品有《獵場扎撒》 、《盜馬賊》、《鼓書藝人》、《搖滾青年》、《大太監李蓮英》、《吳清源》、《茶馬古道-德拉姆》(紀錄片)、《小城之春》等。其中,1991年,《大太監李蓮英》 獲得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提及獎,2002年《小城之春》獲得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圣馬可最佳影片獎;2005年《茶馬古道-德拉姆》榮獲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2007年《吳清源》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獎。
卡米拉·安迪妮
國籍:印度尼西亞
職業:導演/編劇
卡米拉·安迪妮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迪肯大學學習社會學和媒體藝術。對文化、女性賦權及環境問題的關注,讓她產生了用電影講故事的熱情。2011年,她推出長片處女作《鏡子不說謊》,講述印尼海岸漂泊者的生活。該片參加了包括釜山、愛丁堡、西雅圖、柏林國際電影節在內的40多個電影節,贏得超過15個獎項。她還憑借該片贏得第12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她的第二部劇情片《看見的與看不見的》剛剛入選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站臺”競賽單元作世界首映。該片也是入選戛納國際電影節“基石”單元駐地計劃的首部印尼電影。
桑內特·娜葉
國籍:荷蘭
職業:顧問/制片
Sannette Naeyé是荷蘭的獨立顧問和制片人,榮獲國際兒童與青少年電影中心終身成就獎;至2017年3月,一直擔任荷蘭兒童電影基金會董事。她為年輕觀眾打造的阿姆斯特丹國際兒童電影節,如今被視為全世界同類活動及產業最大的平臺。該電影節推出創新的“媒體實驗室”單元,并提供會議、劇本訓練、合作制片市場、節目市場及全面媒介素養課程等各式各樣的活動。此前,她曾在兩家電視臺擔任電影部門主管和藝術文化節目主管,同時也是多個董事會、評委會和專家組的成員。目前她正在制作一部紀錄片。
菲利普·拉澤卜尼克
國籍:美國
職業:編劇/制片
菲利普·拉澤卜尼克曾在洛杉磯和歐洲寫過許多電影與電視劇的劇本,但他主要還是以動畫作品聞名。他的動畫作品包括迪士尼出品的《風中奇緣》、《花木蘭》,夢工廠出品的《埃及王子》。拉澤卜尼克先生目前居住在丹麥,他在那里創作出遍及歐美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音樂劇版《埃及王子》的劇本是他的新近作品,由斯蒂芬·施瓦茨創作歌曲,于今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拉阿圖市的TheaterWorks劇場首演,并將于2018年4月6日在丹麥弗雷德里西亞劇院舉行國際首演。
塔拉卡杜·斯瑞尼瓦薩伊阿·納蓋卜哈拉納
國籍:印度
職業:電影及劇院演員/導演/編劇/制片
T.S.Nagabharana是一位獨特的多面媒體人。在他精彩的職業生涯里,他進軍了劇院、電影、電視多個領域,身兼演員、編劇、導演、制片人多重身份。南印度只有少數幾位電影人,他們的作品不僅憑借其深度的詮釋獲得印度國家級與邦級獎項,并且獲得廣泛的好評。T.S. Nagabharana就是其中一位。四十年來,這位優秀的影視導演一直積極參與戲劇工作;他的民族主義思想、社會關懷、對女性的關注,以及最為重要的,對兒童的關心(他是極少數幾位兒童電影人之一),都在他不懈的藝術追求中得到突出體現。
克里斯提諾·波頓
國籍:意大利
職業:導演/制片
克里斯提諾·波頓畢業于紐約大學電影電視學系。1998年創辦意大利“奧麗莎”制作公司,2015年創辦中國“翊翊文化傳播”制作公司。作為導演,他導演了5部劇情片,其中,《聽見天堂》獲得2007年意大利電影大衛獎以及超過25個國際電影節獎項。他的最新電影作品《咖啡風暴》是中國與意大利的第一部官方合拍影片。作為制片人,他分別獲得2006年銀緞帶獎、2017年意大利電影大衛獎的“最佳制片人”提名。同時他也是龍躍中歐制片人協會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菲思·艾斯阿克菲爾
國籍:英國
職業:導演
菲思畢業于西薩里藝術設計學院影視制作專業,現為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終身成員。自1974年以來一直從事媒體與娛樂產業工作,曾供職于英國的英國廣播公司、泰晤士電視臺及中央電視臺,隨后在美國娛樂電視臺擔任自由制片人。有多部獲獎作品,包括5部劇情片和豐富的電視及舞臺作品。目前正在制作紀錄長片《曼德拉的非洲》。主要工作地點為南非與尼日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