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載歌載舞,攜《芳華》回來湊個熱鬧。”一個月前,馮小剛在微博上寫下這段話,如今他正以自己的青春記憶交出了時隔5年再度回歸賀歲檔的答卷,而結果應該讓他松了口氣。《芳華》首周三天票房突破3億元,豆瓣7.9分的評分也是近十年來他所執導電影的最好成績。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影評人,都認同這一次馮導的確“走心了”,從影片口碑持續發酵的情況來看,票房超過去年《我不是潘金蓮》4.82億元的成績,基本不成問題。
票房
或將成為馮小剛最賣座文藝片
《芳華》在正式上映前進行了提前點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提前一周的周末兩天點映票房報收近2250萬元。上周五正式上映后,首日票房收7582萬元,周六票房順利破億達1.07億元。同時,《芳華》上映后便成功將單日票房冠軍寶座從比它早一天上映的《奇門遁甲》手中奪回并維持至今,周六之后34%左右的全國排片率也一直穩居首位。截至昨日(12月17日)晚6點,該片累計票房已近2.9億元。
對比去年年末《我不是潘金蓮》 未到5億元的總票房與走勢,顯然觀眾更喜歡這一次馮導的情懷之作。去年,前者首周票房約2億元,并且單日票房均未破億,而《芳華》首周累計票房漲幅近50%。目前,據貓眼專業版預測,該片總票房預計為6.22億元。這一預估成績雖不及馮小剛此前執導的《私人訂制》等商業片,如果成真,仍將成為這幾年他執導的如《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 等嚴肅題材電影中的票房冠軍。
值得注意的是,講述1970年代文工團故事的《芳華》還引發了“銀發族”觀影熱潮,許多年長觀眾也第一時間走進影院,共同懷念逝去的青春。有網友稱,“母親看電影全程淚流滿面。這部電影就好像鏡子,讓我有機會看到一個比我更年輕的母親。”
技術
真實還原1970年“復古”風情
作為馮小剛近幾年口碑最好的電影,首先在電影技術層面上,導演就奉上了一部“很美很真”的電影。無論是耗費3500萬元搭建的文工團場景還是主角們使用的服裝道具,從整體到細節都真實地還原了1970年代的“復古”風情,得以讓觀眾快速入戲。
同時,與之前的作品相比,馮小剛在《芳華》中頻繁使用長鏡頭,開篇劉峰帶著何小萍進入文工團時,一鏡到底的鏡頭下,“寬敞的大院、熱鬧的排練室、高昂的音樂、青春的肉體,飽滿的時代影像撲面而來,極易讓觀眾產生微醺的感受。”而另一個讓觀眾印象深刻長鏡頭,便是在戰場上長達幾分鐘的手持鏡頭,不禁讓人想起去年的《血戰鋼鋸嶺》,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爭的血腥與殘酷,
除了服化道與鏡頭使用,黃軒與幾位新人演員的表現也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經驗豐富的黃軒飾演的“好人”劉峰赤誠、癡情,面對一波三折的命運有無奈又不愿屈服,演技張弛有度,演出了那個年代的獨特情懷。而苗苗、鐘楚曦、楊采鈺、李曉峰、王可如、隋源這六位文工團新“馮女郎”,雖然先前都沒有大銀幕經驗,但自然不做作的表現正適合戲中颯爽英姿的文藝女兵。在導演的柔光鏡頭下,沒有先前有人擔心的肉體消費,只有陽光又充滿活力的舞動女孩。其中鐘楚曦還憑借《芳華》 蕭穗子一角獲得了第54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提名。
內容
“殘酷”青春下的感懷與反思
有著七年文工團經歷的馮小剛,幾十年后回首過去,經過沉淀才有了更深體會,《芳華》是他對青春的鮮明記憶,對于他來說那段時光也是“唯一帶著色彩的日子”。因此,這是馮小剛多年來想拍電影心愿榜單的榜首,他用心為觀眾呈現了一幅講述友情、愛情、理想與命運的時代畫卷。
毫無疑問,《芳華》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部充滿活力的懷舊青春片。馮小剛懷著“私心”講述幾十年前文工團的“芳華”,實際上無論哪一代人觀影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有熱情的夢想,有酸甜的愛情,也有生離死別。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劇本在嚴歌苓原作小說《你觸摸了我》的基礎上對幾位主角的性格和遭遇進行了“適度美化”,然而片中最善良的兩個角色最終還是成為了受害者,被排斥打壓,結局或瘋或殘,“揭開美好青春下看不見的殘酷”正是影片最有意義與引人反思的地方。
當然,《芳華》不僅僅是一部懷舊青春片。它不僅有著對青春的歌頌,更是通過幾個人的命運折射出時代變遷的驚濤駭浪。從文工團時代的美好青春,到戰場的冷酷無情,再到最后的芳華已逝,銀幕里,每個角色都感受到了時間的重量,而銀幕外,有的人感懷青春,有的人了解歷史,有的人反思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