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片中非主要角色的死亡,導演也盡量給予主角式的筆墨,曲折呈現戰爭之慘烈。包括片中被脅迫去做人肉炸彈的當地人,幾筆文戲勾勒和分分鐘的特寫,著墨不多卻非常亮眼,讓角色的死亡不僅僅是戰爭背景下的一個數字,也承擔了主角式的敘事任務——展現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而對恐怖分子中少年兵狙擊手的刻畫,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點。其與年齡不符的冷峻眼神,匹敵我軍的技戰術水準,被我方狙擊手打掉一只耳朵,卻也接連擊傷我方戰士,最后在我軍狙擊手看似“不光彩”的二對一夾擊下被擊斃。大量的特寫鏡頭,小動作對人物的刻畫,如果僅僅是為了體現“敵強我贏”,并不需如此大費周章,但這樣一來少年兵的結局卻令觀眾扼腕,感慨戰爭扭曲了少年心性。
紅海行動影評:直面慘烈才是對現代戰爭現實的尊重
“本質性”,是紅海行動沒有把這種戰爭下無差別的慘烈,看做“勝利”之下的小插曲,而是將其視為戰爭的本質屬性。這部電影雖然以重金刻畫戰爭,但絕不是吹捧戰爭,觀眾看完之后的觀感,也絕對不是為了戰爭熱血沸騰,而是企盼戰爭不再。 如果說本質是動作片的《戰狼2》表達的是雖遠必誅的戰斗精神,紅海行動則是靠著對戰爭殘酷的近距離描繪,透露出“以戰止戰”“以戰反戰”的愿景。這一層立意上的改變,也使它贏得了更多挑剔影評人的贊賞:短短一年時間,主旋律電影里不僅擁有了“中國英雄以一當百”的商業“爽片”,又有了兼具軍事素養和反戰思維的現代戰爭片,堪稱一日千里。
紅海行動影評:直面慘烈才是對現代戰爭現實的尊重
事實上,以戰爭電影體現反戰主題,是近三四十年來世界軍事電影的重要潮流。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卷入的各種局部戰爭,使得反戰成為了全球的主流文化,也極大影響了當代電影的創作理念。無論是近些年為國內觀眾所熟悉的《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還是已經被視為影史經典的《黑鷹墜落》《全金屬外殼》,那些零距離冷眼描繪戰爭的鮮血污泥、肉塊殘肢的“戰爭大片”,都有著反戰的精神內核,場面越大,反戰越強烈。世界范疇內從“熱血戰爭片”到“冷眼戰爭片”的流變,代表電影藝術對和平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