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環保部、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北京舉行,我市僑光中學、南安一中分獲佳績。
其中,僑光中學老師葉永謙的科教制作項目《一套能源轉換演示裝置的設計及其應用淺探》榮獲科技輔導員創新項目一等獎;學生陳宇勛制作的項目《基于LabVIEW的光的折射定律探究儀》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學生物理類二等獎。南安一中史雙田、郭朝陽、蘇掌珠3位老師指導,陳曦、陳映龍、林薇3位同學研究的《教育教學“口頭禪”的心理探究與能量效應》創新實踐課題(有關該課題的報道詳見本報3月27日7版)榮獲全國社會科學類三等獎。
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這個成績對于僑光中學來說是個歷史性突破。近日,記者走進僑光中學,了解獲獎者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樂于研究他和妻子是學校的“創新俠侶”
葉永謙和他愛人張翠霞是學校里出了名的“創新俠侶”。此前,葉永謙的科教制作項目《一套能源轉換演示裝置的設計及其應用淺探》、張翠霞的科教方案《武榮精神探源》均獲省級一等獎。
“這套演示裝置主要用于教學。”葉永謙說,構思這套裝置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清潔能源的存在、轉化和利用。
葉永謙說,這套裝置能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電能再轉化為熱能。以前,實驗室內并沒有這種裝置,存在教學空白,如今填補了這一空白。
雖然妻子張翠霞的科教方案沒能在此次全國大賽上獲獎,但一路走來,兩人都相互支持。
“她是惠安人,卻對南安文化有著濃厚興趣。”葉永謙說,妻子在探究南安歷史文化時,發現南安的“尚武”精神,就著手研究“尚武”精神對于南安民風、經商、現狀等方面的影響,并與日本武士道、歐洲騎士精神對比,寫成《武榮精神探源》。
憑此課題,張翠霞在省級大賽上被授予“優秀科技輔導員”稱號,全省只有5名。
費時一年16歲少年將奇想變成現實
16歲的陳宇勛今年剛升上初三,他父親是僑光中學物理教研組組長,母親是實驗室管理人員,在父母熏陶下,陳宇勛從小酷愛數學、物理。
當他還在讀小學時,就開始接觸物理方面的書籍。“六年級看到關于光的折射知識,只覺得正弦值的計算過程很復雜,不知道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陳宇勛說,他將這個想法埋在心底。
初一時,陳宇勛參加學校機器人制作比賽,開始接觸計算機編程。有一天,陳宇勛靈光一現:“不知道能不能利用機器視覺來自動讀取角度,算出正弦值?”
興奮的陳宇勛將這一想法告訴指導老師陳毓華,陳宇勛說:“陳毓華老師從小帶我玩,我們關系比較好,他當時叫我先搜集資料,查看是否已有這方面研究。”
搜集后,陳宇勛發現,雖然有類似研究,但比較粗糙,不能實現實時讀取。于是,陳宇勛開始動手對儀器進行研究。
其間,陳宇勛遇到一個困難——如何編寫一套適合該實驗的程序。“花了四五個月時間,想得頭發都快白了。”陳宇勛一度想過放棄。
后來,陳毓華不時地幫他理清思路,給他指引方向,陳宇勛終于編寫出該實驗程序。陳宇勛說,他隨即尋找做儀器的材料,廢木頭、窗簾架、激光筆等,完成作品“基于Lab?VIEW的光的折射定律探究儀”。
陳宇勛說,該作品創新點在于實現角度的自動測量、實時讀取,并借助計算機處理數據,解決光的折射定律教學中數據處理不便的難題,“通過儀器,學生學得快,老師教學也輕松”。(記者 蘇明明 通訊員 蔡建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