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絢爛,爆竹聲聲,“燈龍”所到之處,盡是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盛景。昨晚,沉寂許久的英都拔拔燈活動再次舉行,數千盞燈籠照亮南安英都,村民們在拔燈中祈求新一年的好運。
當天晚上六點,活動正式開始,27個燈陣從四面八方沿著指定路線進發,穿梭在大街小巷,形成綿延數千米的紅色“燈龍”。每個燈陣前都有一名青壯小伙,胸縛扁擔,肩挑大繩,作船夫拉纖狀前行,形如拔船,再現當年勞動者逆水行舟奮力拼搏的盛景。萬米長的燈海,隨著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燈前后晃動,搖曳生姿。各燈陣還伴有大鼓吹、禮鼓、腰鼓、舞龍、舞獅、管弦樂等隊伍。載歌載舞的英都人,用傳統而又獨特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丁興旺。
燈陣穿梭于村落之間,所到之處,家家戶戶在門口燃放焰火,俗稱“迎燈”,還有很多村民拿出礦泉水、飲料,擺放在街道一側,供拔燈人員免費自取。“想著大家拔燈久了,會累會渴,很多人沒辦法隨身攜帶水,就準備了幾十箱飲料。”英都一家土菜館的老板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今年的拔燈隊伍更加年輕化。今年剛結婚的洪毅強,搶到了民山二隊的“燈首”,“從小時候記事起就拔過燈了,這次身綁扁擔當‘燈首’,也意味著成家之后肩上多了一份責任”。
在拔燈長龍中,記者還看到了外國友人的身影。“我先生是意大利人,今年帶著他和孩子回老家過春節,剛好得知今年復辦拔拔燈活動,我們就專程留下來參加。”英都鎮民山村村民洪芳告訴記者,希望讓家人近距離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活動的魅力。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紀念活動,可以紀念祖先促進航海交通所付出的努力,通過這個活動讓新一代記住歷史,這很棒!”洪芳的丈夫李卡達說。
今年84歲的拔拔燈項目傳承人廖榕光依然精神抖擻,積極參與組織和傳承。春節期間,他不僅為當地青少年作拔拔燈講座,還專門編撰了《從拉纖到拔燈》一書,呼吁全民參與保護和傳承這個國寶級非遺項目。
廖榕光介紹,今年拔拔燈活動共有27個燈陣,約有7000人參加,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觀燈人數預計超2萬人。“這幾年,因為疫情,拔拔燈活動按下了暫停鍵,今年復辦活動,村民們熱情高漲。”廖榕光告訴記者,拔拔燈活動的重啟,代表著人民群眾“燈耀疫散”的美好祈愿。
據悉,英都鎮拔拔燈是福建省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有500多年歷史,為全國九大“燈會”之一。(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黃小燕 洪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