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閩南地區的紅磚厝,或深嵌城區,或隱于山林,時常令人眼前一亮。紅瓦頂、紅花窗、紅地磚……鮮艷的“閩南紅”,見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濃縮了一代代磚瓦燒制工匠的汗水。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梁培坤繼承祖輩衣缽,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對磚瓦燒制進行創新,讓產品遠銷海內外。不久前,他申請的磚瓦燒制技藝入選了南安市第九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潛心鉆研技藝
精品贏得客戶贊許
12日,記者來到梁培坤的瓦窯。瓦窯廠房位于官橋鎮泗溪村村外的小溪邊,通向它的土路兩側散落著些許磚瓦,像在為來訪者指路。進入大門,停著一臺用于轉運原料泥土的推土機。
廠房一角,梁培坤氣定神閑,手持刮板推亮磚坯,偶爾細心地挑揀出雜質顆粒,隨后將一塊塊做好的磚坯,整齊地碼在身后的墻上。撒土、攪拌、制坯、陰干、燒制……瓦窯內,各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梁培坤也會不時巡視,跟工匠們攀談。
從黏土到燒制成品,大概需要3個月。磚坯陰干的過程離不開陰涼的環境,放置窯洞講究全窯燒透,裝窯要懂得放火路,更要懂得火候。梁培坤介紹,燒窯是一門大學問,火過猛了,產品就會變成各種形狀,火過弱了,就會產生爛弱,產品易碎易壞;磚瓦燒好需要將瓦窯密封,避免與空氣接觸,讓其慢慢冷卻……從入門到精通,真正掌握磚瓦燒制技藝,絕非易事。
“我接手的前兩三年,瓦窯都是處于虧損狀態,還花費很多材料。”今年62歲的梁培坤坦言,其父親梁滿水將技藝傳授給他,剛開始,由于自己掌握不好火候,燒出的磚瓦半生不熟,次品較多,只得低價虧本甩賣。
“當作是買豆腐給你練刀了。”“別放棄,讓工人賺點工錢也好!”在父母的鼓勵下,梁培坤不斷嘗試,通過調整柴火用量控制窯洞溫度,用心觀察磚坯在燒制過程的收縮程度。
漸漸地,他掌握了技術要領,產品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很快,慕名的客戶絡繹不絕,有的擔心產品被其他客戶搶走,甚至提前備好貨車,現場等待產品出窯直接拉走。如今,梁培坤的瓦窯,每年生產近20萬片磚瓦,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及中國臺灣地區,深受眾多古建筑師傅的認可。
幾代傳承不易
他為“閩南紅”添磚加瓦
梁培坤的祖父梁后杞自幼隨父親學藝,但因燒窯數量少,難以維持家庭開支,所以他在業余時間拜師學醫,并成為一名老中醫。盡管如此,梁后杞從未放棄瓦窯的燒制,并將技術傳授給兒子梁滿水。繼承父親手藝的梁滿水也因同樣的原因,改行行醫。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迎來了建房熱潮,梁家又重建磚瓦窯……
1997年,梁培坤在父親的教導下,走進了瓦窯。幾年后,他經營的南安市官橋晉益(泗溪)磚瓦廠迎來了曙光,生意漸漸好轉。
“即使被迫兼職、轉行,也不能讓技藝失傳。”梁培坤說,采用古法燒制技藝不比工業化生產,利潤率低,但梁家幾代人的堅持鼓舞著他。
梁培坤現在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將手藝傳下去,一有機會,他就會拉著兩個兒子見習各道工序。
記者了解到,紅磚紅瓦主要用于民居裝修、寺廟修建,甚至包括蔡氏古民居的修復。采訪中,梁培坤如數家珍地展示著六角磚、方磚、筒頭、滴水、寶蓋等不同功能的產品,有些還刻有“福”字、“囍”字等。
“他們家的磚瓦是用柴火燒制的,古法工藝讓材料原汁原味。”蔡氏古民居相關負責人楊先生說,修復蔡氏古民居的磚瓦,就出自梁培坤之手。
梁培坤告訴記者,他曾在浙江見過一家磚瓦體驗館,游客在那進行DIY,制作好的作品,工作人員還親自郵寄到游客家中,這給了他極大的啟發。“希望不久后,我們也能建個‘磚瓦燒制技藝’傳承基地。”(海絲商報記者 朱曉西 黃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