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清晨,海拔近700米的南安市蓬華鎮華美村霧氣未散。一輛轎車的到來,讓等在蓬華衛生院中醫館門口的村民們雀躍不已。
原來,又到了臺籍醫學博士張峻斌前來義診的日子。為了不讓村民們久等,張峻斌7時許便從鄰縣安溪出發,翻山越嶺提前來到現場。
“鄉親們知道我每個月都會來,不能讓他們失望。”從2022年國慶起,張峻斌總會克服各種困難,每月固定4天到蓬華鎮開展公益義診,轉眼間已經堅持了一周年。
為何會堅持每個月長途跋涉到這座山城義診?“作為一名醫學博士,我總在思考,我們能為國家、為民族做點什么。運用自己的專業所長開展義診,既能參與鄉村振興,也能為實現‘健康中國’獻力。”張峻斌坦言。
翻山越嶺
定期為山城群眾義診
“回去以后,每天在家里將手指頭左右旋轉一會兒,這個位置還有點堵,沒有關系,明天這個時間再過來治療一下。”張峻斌輕巧地取下扎在洪阿姨身上的針灸針,溫和地說。
盡管才9時許,張峻斌已經為10多名患者進行了針灸理療。“張醫生來之前都會在群里說一下義診時間,得知他今天義診,我昨天特地從廈門趕回來。”當天7時許,患者黃良海便來到了中醫館,在他前面,已經有七八個人在排隊了。黃良海是一名空調安裝師傅,長期的體力勞動,讓他的腿腳勞損,走不動路。經過張醫生的多次針灸理療,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
村民們起得早,張峻斌的義診時間也一再提前。從原先的9時,提前到現在的8時,這也意味著張峻斌很早就要從安溪出發,繞半個多小時的盤山公路來到蓬華為村民義診。“義診最早采取預約制,但后來有的村民6點多就來排隊了。”張峻斌說,為了不讓村民等太久,他把義診時間提前,并取消了預約制,來多少人就看多少人。
憑借良好的療效口碑和暖心的臺式診療風格,張峻斌很快在當地打出了名氣,患者量也從起初不到10人,發展到如今一個早上四五十人。
適逢中秋,當天就診的人數比以往較少,未到中午,患者們均已完成治療。趁著還有時間,張峻斌拿上針灸包,前往行動不便的郭奶奶家中進行治療。“您試著用力握住我的手,再把手臂抬起來看看。”診斷過后,張峻斌嫻熟地為郭奶奶行針治療。“最近渾身疼痛,實在走不到醫院,辛苦張醫生爬4樓來我家,治療后感覺好多了。”郭奶奶感激道。
扎根山區
真正為患者解決病痛
直到完成一天的義診,張峻斌才有空坐下來休息片刻。閑聊之中,記者發現,他的談吐間帶著好聽的口音。“我是一名臺灣女婿,祖籍福建,出生在廣東,成長在香港,在北京求學,后前往臺灣工作。其間,我的生活、工作、學習也一直在內地和港澳臺之間往來。”張峻斌身上帶有醫者特有的溫柔,讓人倍感親切。
如今,張峻斌擔任泉州國宇醫院副院長、國宇醫療體系康復醫學科帶頭人。此外,他還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學府客座教授。
工作忙碌的他,為何還會長期到蓬華這座山城開展義診?這還得從蓬華鎮鄉賢、國宇醫療體系董事長郭東宇說起。
張峻斌曾是郭東宇的EMBA老師,在后者的盛邀下,加入了國宇。“郭東宇是一名有愛心的企業家,這也是我加入國宇的原因。”張峻斌說。郭東宇除了為家鄉捐資、捐贈醫療設備外,也希望為家鄉引進醫療人才,提升家鄉醫療服務水平。這與張峻斌認為“兩岸同胞血濃于水,最好的體現是直接參與鄉村振興”的觀點不謀而合。2022年國慶,張峻斌以蓬華鎮為試點,開啟了長期義診活動。
“山區鄉鎮有很多留守老人,他們多數會有疼痛的毛病,沒有家人陪伴,就醫不便。”張峻斌說,這些老人舍不得花錢做理療,而且一次兩次的義診也只能為患者解決表面問題,“只有在一個地方扎根下去,才能真正為患者查到病痛根源,解決患者病痛”。
家住華美村的洪阿姨是張峻斌的患者之一,患頑固性頭痛達30年之久,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專家也只是讓她長期吃止痛藥。張峻斌獲悉后,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這個病例。
為了觀察崎嶇路面對洪阿姨步態的影響,張峻斌陪著她從新家走到老房子。結合詳細檢查,張峻斌終于發現洪阿姨的足踝關節損傷。隨后,他又分析了洪阿姨排便時的頭痛與腦壓、腹壓的關聯性,查體找到了腹肌損傷的證據,最終采用了“頭痛醫腳,頭痛醫腹”的治療思路。
經過連續4個月的義診,共9次的治療干預,洪阿姨平日的頭痛頻率有所減少。“終于找對醫生、看對科了。”洪阿姨贊嘆道。
與洪阿姨類似的案例還有許多。“疼痛只是‘案發現場’,康復醫師要有整體系統的全局觀,通過精細的功能評估,找到真正的‘肇事者’,不能只是慣性地‘頸痛治頸、腰痛治腰’。”張峻斌表示。
雙向奔赴
村民送來暖心禮物
不掏一分錢,就能長期享受醫學專家的治療。張峻斌對村民們的悉心呵護,讓患者們深受感動。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張峻斌收到了蓬華村民們送來的一大堆特色禮物。
提到這些禮物,張峻斌的嘴角就沒合攏過。“絲瓜有7根、南瓜有1個、蓬華芥菜干有2團、群眾自制辣椒醬1罐……”對于村民們送來的禮物,張峻斌如數家珍,“這些可都是寶貝啊,我已經帶回去和同事們分享了,所有的人都說很贊”。
當得知張峻斌因為連續義診來不及吃午飯時,村民們自發為他送來了熱騰騰的米粉湯、地瓜。早起排隊看病的村民,偶爾也會給他捎上早餐。
這樣“雙向奔赴”的愛,也讓張峻斌在社會公益道路上越走越遠。“他有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用來做公益了。”郭東宇告訴記者,起初,義診時所用的針灸針都是張峻斌花錢買的,義診4天的住宿費也都是他自己出。“后來,是我強烈要求為他提供針灸針,他才勉強答應。”郭東宇苦笑道。
在蓬華結束了4天的義診后,張峻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廈門,帶著同樣學醫的女兒在廈鼓碼頭擔任醫生志愿者,為八方游客保駕護航。
每逢難得的假期,他總是倍道兼行,選擇踏上一段輕車簡從的公益之旅:或是受災區急邀,為災民做康復治療指導;或是走進養老院、建筑工地,為老年人、建筑工人講解養生知識;抑或是為弱勢家庭的殘病孩子做康復治療,捐款捐物,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此外,張峻斌還將自己出版的6本健康書籍、10多個健康專輯DVD的版稅都捐給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如今,他還資助了10名學生,每年共資助這些學生4萬元,計劃資助到他們完成大學學業。(海絲商報記者黃睿超黃奕群 通訊員李智錳)
人物名片
張峻斌,出生于1966年,兩岸知名健康管理專家和康復醫學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博士,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現擔任泉州國宇醫院副院長、國宇醫療體系康復醫學科帶頭人,專門從事健康管理和康復醫學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