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100多個故事,200多場“講古”。這幾個簡單數字背后,是一位老人質樸的堅持,和對村里老年人真誠的關愛。在南安霞美鎮西山村,86歲的傅子碧從去年開始,每逢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早晨,在村老人活動中心附近“講堂”為村民免費“講古”,風雨無阻。古典名著、孝悌忠信、家風家訓,他精心挑選故事,以閩南語思維方式重新編排,還會穿插自編的順口溜。他的“土味”講古,每場必吸引二三十名老人來聽,為老人們略微乏味的生活帶來不少樂趣。
傅子碧的“講古”給當地村民帶來歡樂
講古聲情并茂讓人回味無窮
3日上午8點多,65歲的傅炳建騎電動車載著孫子來到西山村老人活動中心。不一會兒,70歲的傅其星也從附近家中散步過來,手里提著一壺水。他把水壺放在“講臺”上后,也坐到觀眾席里。很快,陸陸續續又從四面八方來了不少村民,95歲的吳奶奶拄著拐杖,亦緩步前來。講古人傅子碧揣著厚厚的文件夾,正在和大家聊天。
這處“講堂”設在高高的鐵棚下,講臺后的背景板寫著“宣講古今故事傳承民族文化”。除了原本就有的石桌石椅,講臺和觀眾座位均是舊木頭桌椅。棚外陽光明媚,講堂陰涼舒宜。8點半,傅子碧走上講臺,背后小黑板上寫著當日講古的主題。他聲音洪亮,不時冒出的順口溜句句押韻,引來觀眾笑聲。約半個小時的講古里,30多名村民聽得津津有味。
“基本上場場都來。家離這里有幾公里,我就騎電動車來。”講古結束后,傅炳建回味無窮,“平時除了帶孫子也沒別的事做,來這里聽他講古很有趣。”帶水給傅子碧喝的傅其星也直夸:“講得很認真,很有意思,我擔心他口渴,就每天帶水過來。”
自編順口溜更加貼近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村里有位講古的老人,會象征性收一點費。我不想收費,現在體力活干不了,嘴還能動,我就想通過講古,響應‘關愛老人’的號召,讓自己和其他老年朋友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傅子碧說,他的內容多源自《泉州講古》和另外三四本故事書,從西山村歷史講起,后拓展到南安、泉州和外地傳說故事。他訂有3份報紙,講古完,則分享一下近日的時事。平時看到好的詞句,也會抄在筆記本上。
每講一個故事,他都記錄編號。記者翻開“目錄”,內容包括“清源山連心石”、“鄭成功焚青衣招賢”、“藺相如完璧歸趙”等,目前已編到121號。“每個故事會在家先看兩三遍,再一邊計時一邊講兩遍,把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他說,最重要的是要帶閩南語特有的“土味”,為此,他花費了不少心思。如講到西山村歷史時,他自編順口溜:“西山五個姓,肖王何傅鄭。團結無相欺,和睦好厝邊。”閩南語句尾押韻,貼近生活,深受村民喜愛。“有時睡前突然來了靈感,趕緊起床開燈,先寫到紙上,怕自己忘了。”
傳播正能量村民享歡樂
“2016年,老傅做了腰部手術。身體恢復后就找到我說,想給老人們義務講古。”西山村黨支部書記傅育鋒介紹,村兩委覺得這是件傳播正能量的好事,便修整這處空地,打掃衛生清理雜物,從西山小學搬來“退下來”的桌椅,立起背景板。從去年四、五月開始,老傅每周4場,周一、周四講新故事,周二、周五重講前一天的故事,意為“重播”,至今已講了200多場,“不少腿腳不方便的老人,拄著拐也會來聽。他的講古真的給村里老人帶來很多歡樂。”
當天講古結束,傅子碧準備回家后去找些新的故事,“我想只要大家不嫌棄,我會繼續堅持講下去,一直講到失去講古的能力。”(記者陳靈黃耿煌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