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昨日,南安市官橋鎮內都村,隨著泥土紅磚被悉數掘開,塵封了數百年的古墓漸漸露出了真面目:一間一米左右長寬的墓室內,放著一個暗黃色的骨灰壇,從骨灰壇蓋子上的字跡可以知道,墓里葬的是享年88歲、名叫“曾十三娘”的女性。
當天上午9時,李家的山間小院站滿了人,幾經挖掘、清理,沉寂的古墓終見天日。其間,南安文官辦、官橋鎮政府、內都村村委會的工作人員赴現場進行了調查和監督。
打掉泥坯,挖掉裸露的紅磚,砸出一個30厘米寬的洞,整間墓室的規格就展現在面前。墓室均為磚頭堆砌,室內除了一尊骨灰壇外,并未發現其他物品,整間墓室呈密封、弧面方形的規格。骨灰壇高有30多厘米。
揭開骨灰壇蓋,蓋子里面有用毛筆書寫的字跡,字里行間已經交代了墓室主人的大概身份。
其中行文大概意思是:柯舍曾十三娘元命巳丑建生享年八十八歲“以”(較模糊)孝男柯謹題。據南安文官辦的楊主任分析,墳墓是宋元時期的平民墓葬風格,尚簡,墓中不會有陪葬物品,依據骨灰壇的形狀、風格,可初步確定為元代墓。他說,這種古墓被發現很多,較為平常。同時,他解釋說,宋元時期曾沿襲火葬的風格,所以出現骨灰壇并不奇怪?!叭松呤艁硐 ?,現場的工作人員說,這位享年88歲的老祖宗在當時可以算是非常長壽了。
向墓室里張望,靠近山體中已經是磚頭砌起來的墻壁,這間墓室是完整的嗎?楊主任表示,依據以往該時期的古墓風格,這間小小墓室應該是整個古墓的規模,其內部應該不會再有延伸的墓室。同時,他表示,這種風格的墓葬挖掘價值并不大。
據分析,墓葬主人應該姓曾,其夫家姓柯,但這間古墓是否在南安還留有后人,因該墓內線索較少,很難明確其真實身份。負責挖掘古墓的李先生表示,他會盡快安排這位老祖宗另尋福地,入土為安。(本網記者 史國亮 田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