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頭村位于南安市向陽鄉,郁郁蔥蔥的大樹,干凈又平整的村道,生機盎然的菜園,黃綠相間,好似一幅鋪開的田園山水畫,不時能遇見扛著鋤頭在田間勞作或在場子里曬稻谷的村民,像極了悠閑的世外桃源。
親水步行道中尋覓綠野仙蹤。
生態旅游觀光與經濟效益兼顧
“坑頭村有1200多人,但村里大多數青年都外出經商打工,留守村中的多為老弱婦孺,土地拋荒現象嚴重。”坑頭村黨支部書記林紅珠告訴記者,向陽鄉黨委書記蔡映輝與鄉里干部經過積極探索,認為山高、水清、生態好的自然生態資源是向陽的最大優勢,于是確定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的思路,提出“五花一園”的概念。
坑頭村依靠“五花一園”為載體,發展農業休閑旅游事業。2012年,坑頭村打造了百畝油菜花基地,之后,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觀光旅游、拍攝寫真、體驗農家生活。游客們置身于郁郁蔥蔥的原野,放眼望去,黃色花海波濤起伏,到處都是春的生氣。
“休閑旅游給向陽帶來美麗的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林紅珠介紹,2014年僅3月,在油菜花開花的一個月內,共接待各地游客1.2萬多人次。同時,村里共流轉土地450畝,農民們通過土地流轉出租、幫助管理油菜花、開設農家菜館、種植綠色蔬菜等渠道也增收不少,單是油菜花、向陽花的不斷運作將為村里帶來每年20萬的勞務收入,近20個村民人均增收近萬元。
“沒發展生態旅游之時,村里從來都不會有那么多的游客和車子上來。”村民吳大媽說,每到周末,村里就熱鬧了,大人小孩成群結隊,特別是小朋友,在花海里捉迷藏,也有很多人到樹葡萄園里采摘樹葡萄。最讓吳大媽開心的是,以前在家除了種田就沒其他收入,自從村里發展生態旅游以后,她到花田和樹葡萄園里打工,就像在農田工作一樣,卻又多了一份每月近2000元的固定收入。
在外村民回鄉推廣本土產品
近日,記者走進南安賢芳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到屋外青翠的佛手果樹枝繁葉茂,枝頭掛滿了色澤金黃的果實,佛手果特有的果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屋里佛手茶、佛手蜜餞、佛手果丹等各種加工產品陳列在展示架上。
“2013年,合作社成立后,佛手果農一起抱團發展,現在村里近30戶村民在種植佛手茶。”林紅珠介紹,早些年,村里僅有幾個人種植佛手,除了不懂種植技術外,銷售市場也成了村民的困擾。佛手是常用的中藥材,有多種功效,且坑頭村山多地好,是極其適合種植的,村兩委知道情況后,與村里佛手果種植大戶吳德興等人籌劃成立合作社。
成立的合作社大手牽小手,免費為農戶提供佛手苗和技術培訓,同時派技術人員深入各生產基地給予技術指導,提升農戶科學種植佛手的水平。如今,村民們利用荒蕪的山地、田地,種植佛手果樹及盆栽,并建立采摘園、觀光園等,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宣傳,無須擔心佛手的市場情況。
今年27歲的吳錫茹,14歲就去了廈門做餐飲生意,經歷了各種辛酸。今年9月回鄉,看到老家已不是印象中的樣子,特色產業發展相當不錯,當即決定回家發展。如今,她就在幫合作社做佛手茶系列產品的微信推廣。
“這幾個月下來,平均每天都有100多單,賣得很不錯。”吳錫茹說,在老家生活過得簡單舒心,她很看好坑頭村的未來發展。
當然,坑頭村除了佛手外,休閑的慢山莊和大棚蔬菜種植也吸引了很多鄉親返鄉發展。
積極做好民生工程
環繞山路時,記者發現路面比去年又拓寬了不少。“這次對5公里的環村路進行全線拓寬,由2.5米擴寬到6米,目前只剩下最后一公里。”林紅珠說,工程總投資600多萬元,除了道路拓寬,還包括邊溝硬化。
如今在坑頭村,村民茶余飯后休閑有了個新去處。去年村里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配套建設了村里第一個濕地公園,幽然的林下木棧道和水流景觀,是夏日休閑的好去處。
“濕地公園利用了坑頭村原先的自然環境,增加了新的設施。”林紅珠說,夏天的晚上,村民們吃完飯,三三兩兩就相約到公園里散步,小孩子們則是在健身器材上玩耍。
“村里形象好,村民有活可干,收入也增加了,閑時有地可去,這是我認為的‘醉美’”。”林紅珠說。(記者 何雪蓮 李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