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阿婆,你們今天中午吃什么啊?”
“烏雞洋參湯、文蛤燉蛋,紅燒魟魚、葫蘆瓜炒蝦米。”
“這么好料!那肯定得交不少錢吧。”
“不多不多,我一個月就交85元,歲數再大點的還免錢呢!”
南安霞美鎮金山村敬老養生館里,這么好的伙食,可不是人人都能吃上的,只有本村70周歲以上的老人才能來。每月最多只要繳上幾十元,就能在這里享用三餐,保證新鮮美味又熱乎,還能順便跟老伙伴們聚聚閑聊。
從上個月22日開始營業至今,養生館已經有60多位常客了,村支部書記吳金榮很是自豪,“多虧鄉賢們的捐款,現在老人們吃得更好更有營養。只要是符合條件的老人,我們都動員他們來參加。”
村委會建養生館 讓老人吃得好一點
金山村7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140多位,大多和子女分開居住,有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老人家自個兒弄飯,有的是怎么簡單怎么來,常常熬一鍋粥吃上一整天,愣是把剩菜剩飯吃成了家常便飯。
今年3月,村委會決定把村里的文體館好好裝修一下,建一座敬老養生館,讓村里的老人們一日三餐吃得好一點。聽說這個主意,在外做廚具生意的鄉賢吳先生很是贊同,一下就拿出了十萬元,還捐獻了廚具和桌椅。他說,如果以后辦得好,他愿意繼續掏腰包。其他鄉賢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4月22日,養生館開張第一天,就迎來了50多位客人。村委會說,這里供應一日三餐,7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只需繳納85元,80周歲以上的50元,90周歲以上的則完全免費。
這么一點點錢,當然不夠吃。每月,村委會還會為每位老人補貼200元以上。
食材一定要新鮮 太涼易“發”都不行
昨天上午10點多,盡管距離開飯還有一個多小時,不少老年人已經三三兩兩地聚到養生館,打牌、看電視、聊天。相比于老人們的悠哉,廚房里可是忙開了,洗菜、切菜、蒸飯、刷鍋……各項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養生館負責人老吳可講究了,他說,給老人家吃的東西,首先食材要新鮮,絕對不能有隔夜的飯菜;其次,太涼和容易“發”(指中醫里很可能引起舊病復發的食物)的都要避免;最后,東西要夠爛,好嚼易消化。日常三餐基本遵循這么一條規律,那就是早餐要吃好,稀飯、豆漿、面線糊;午餐要吃飽,兩葷一素一個湯;晚餐稍微吃簡單一點,一葷一素一個湯。為了照顧部分老人家的飲食習慣,晚餐干飯稀飯都要備著。
好吃還有伴話仙 比在家吃還高興
11點多,開飯了。老人們從架子上找到寫有自己名字的飯缸,開始排隊打飯。
說起養生館的飯菜,老人們可是贊不絕口,“這么多樣菜,很豐富啊”,“菜很好吃,每頓都不一樣”,“來吃飯還有伴話仙(閩南語,聊天),比在家吃還高興”。
角落里,兩位滿頭銀絲的老伯拿出自帶的老酒倒了了滿滿兩碗。他們一位68歲一位76歲,都說,這里有現成的下酒菜和酒友,只要想喝,帶點酒過來就行了,悠哉樂哉。
92歲的黃阿婆,是目前最年長的客人。她平時和大兒子一起居住,中午兒子兒媳和孫子都在外工作,她就把早上剩下的稀飯熱一熱將就一頓。一聽村里要給老人做飯,黃阿婆馬上就和厝邊兩位阿婆結伴來了。
剛開始,孫子挺不能理解,“難道家里就少了那碗飯給你吃嗎?為什么一定要到外面去吃?”
不過老人家說,“這里請了廚師,煮得很好吃,在家都沒有這么多菜,而且在這邊吃飯有人一起說話。”慢慢地,看老人開心,孫子也就接受了,“現在我要出門,孫子都會跟我說,阿嬤你路上小心慢走哦!要是遇上下雨天,他就會勸我留在家吃飯,怕我路上摔了。”
弄個用膳掛簽牌 誰缺席趕緊去瞧瞧
吃完飯,看看電視聊聊天。順便瞅瞅墻上的一周菜譜安排,看看明天三餐吃什么。
墻上還有個養生館的“日常進貨明細公示”,細到小蔥大蒜都標明。村支書吳金榮說,有時候,老人的兒孫們也會來探探頭,看到老人家吃得好,一高興,多少都會捐些錢。進貨明細公示,也算是讓這些錢花得明白。
接下來,養生館還將設置一處用膳掛簽牌,哪位老人第二天有事不能來吃飯,就掛上牌子,免得飯菜做多了浪費。哪位老人要是突然沒來,村里就趕緊請鄰居過去瞧瞧,看老人家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也好有個照應。(本網記者 吳佳弘 黃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