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之畔 耀眼的石礱石歷千年
礱石廢礦
由于過量開采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現今開采“泉州白石”——石礱石的石窟,大都已經被政府強行關閉。那些廢棄的舊石窟如今積著雨水,位置偏僻,靠近也有一定危險。
石礱石正漸漸被人遺忘,但歷史已然將它們銘記。它們的開采,始于唐代,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時光。
它們曾被用于人民大會堂、英雄紀念碑、南昌八一紀念館、南京中山陵、毛主席紀念堂、陳嘉庚紀念館、泉州開元寺、洛陽橋、閩臺緣博物館、海峽體育中心等知名建筑。
它們質地細膩、微紅,石上布有稀疏褐色斑點;經磨洗加工,光潔可鑒;夏涼冬溫,不溜不潮,被評為國家甲級建材,俗稱“泉州白”,更具體的叫法是:南安豐州石礱石,當地人簡稱為:礱石。石礱是其唯一出產地。
石礱是一個地名,不是鎮,也不是村,只是一段路、一片區域的名稱。它位于省道307線,左為金溪,右有山脈連綿起伏。
傳說,正宗的礱石,烈日下用手貼著也感覺不到溫度,反而有絲絲涼意;把雞蛋打在石上十來分鐘,就能蒸熟。
光陰千年轉換,石礱目前遺留下的石礦二十多個,其他大部分皆為廢礦。我家位于晉江金溪南畔,對面就是石礱。冬天寒風凜冽之夜,總能聽到金溪對面傳來一陣又一陣轟隆的聲響,仿佛西伯利亞寒流一般,久而久之,我把透了它的節奏。
在石礱土地廟對面的鋪頂山下,原本山高一百多米,山被挖空后又被下挖了一百多米。站在那石窟的邊沿,上仰下望,總令人不由一嘆!
如今的我慢慢明白,原來我從小聽到大的聲音,是開采石礦過程中“燒石”的回音。燒石,是如今開采石礦與加工石材的一道工藝。聲響在石窟中回蕩,寒風把它吹過了溪面,搖擺在我的耳旁,也為我的記憶譜寫了背景音樂。
每一回,我經過省道307線石礱路段,總忍不住轉過頭去看那些疊放在路邊的巨大石材荒料。它白里透紅,身于閩南大地,步伐邁向了全球。聽村里的老人講述,在改革開放以前,石礱石的開采需要市級以上政府批準,往往用于重要建筑與出口國外。
礱石良好的品質如同修養溫和、處事睿智的人。礱石從來不會開口說話,然而它們在的每一個地方,無不在向我們注釋著一份品德,一份歲月蹉跎沉淀后的優美。它們沉默著,它們表里如一、致雅溫和。它們沉默著,屹立是山,站立為墻,寂靜無言……(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