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3日訊 英溪之濱,金溪之畔,兩位素不相識的南安洪先生,一前一后投了稿,講了兩個和水而生的地名故事。
一個異鄉人,恍然大悟般從石礱二字里參透了“泉州白”。石礱是一個地名,不是鎮,不是村,這兩個字囊括了一段路、一片區域和上千年的光芒。從這兩個字里走進去,有溪水,有連綿山脈,有歲月沉淀后的美。
英都也藏了條寂靜的石頭街!聽說那里流水潺潺,沿街店鋪一律開著木質的大櫥窗,鋪路的各色石子被磨洗得圓潤光滑。
被南安之美這么一誘惑,你還坐得住嗎?快來說道說道,4種方式別忘了:電子版投稿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手寫版投稿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請撥海都熱線通95060;微信請關注公眾號“花巷”,找霍霍!
關注【花巷】
英溪之濱 窄窄的石頭街四季香
英溪蘆葦
我的家鄉英都,有條古老的石頭街,俗稱英墟埔。它坐落于英溪之濱,自西而東蜿蜒開去。曲曲折折的石頭街,窄窄的,長一千余米,沒有婆娑樹影,但四季花香。石頭街是家鄉最早最古老的集貿街市,也是家鄉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街邊有一條名叫新圳的水渠,源自英溪中游,流過石頭街西段,橫貫英都。石頭街旁流水潺潺,街道兩邊密密挨著的店鋪,一律是單門獨院,開著個木質大櫥窗。盡管店面、居家顯得破舊、蒼涼,卻不失歲月風度。形態各異的石頭鋪砌的街道,有寬有窄,寬至三五米,窄至二三米,石子被磨洗得光滑明亮。
小時候,父親長年在外奔波,每次回家,總要邀上親朋好友喝兩盅。我因此有了上石頭街買煙、沽酒、買菜的好差使。我跟生意人討價還價,一分一角地摳,賺取一點零花錢,喝碗豆漿,吃根油條,買塊糖果、煎餅什么的。那時候,花一毛錢就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至今想來,仍津津有味。
時過境遷,自從家鄉有了英墟街,有了繁榮的金英街后,石頭街作為古老的商業街,悄然退出歷史舞臺,淪為尋常陋巷了。
而今,我習慣于傍晚時分到石頭街漫步。夜幕降臨,石頭街家家關起了門,行人也少,空落落的街,有些落寞。但我總覺得這老街特別有氣息,那種老醇的、久遠的氣息,讓人著迷。
走過家鄉的繁華地段,走過它的燈紅酒綠,漫步石頭街,我從每一扇門、每一扇窗里,看到亮光,看到人影。有一回,我在石頭街一戶門外,瞥見客廳里有一架老式家用縫紉機。兩個婦人正在做家務,一位阿姨,一位阿婆。我走進門,對那位阿姨說,我的衣服袖口被劃破了,雖不顯眼,但總覺得不爽,想請裁縫給補補,一時又找不到,你能替我補補嗎?阿姨看了我一眼說,這里不是裁縫店,你走錯門了??次矣悬c尷尬,阿姨嘆了口氣,讓我脫下衣服,坐到縫紉機前給我補起來,我們還聊起了家常……這瞬間的場景,彌漫著久遠的鄰里親情,閃現著這老街依然保留著“一家有事、家家幫忙”的純樸民風。
石頭街最東端,就是家鄉舊時內河航運的古碼頭——董林渡。古時候,家鄉依托九曲十八彎的英溪,以駁船航運,直通泉州港。據說,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當年正是從這兒乘船離開家鄉,開始他毀譽參半的人生之旅。緊鄰董林渡有座“待駕橋”,是古時家鄉名宦、鄉紳迎候達官貴人,接送官府文書的驛站。古往今來,無數起起落落、悲歡離合,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在這兒演繹,“待駕橋”更因為清初皇室郡主嫁入英都洪門,為洪承疇孫媳婦留下的足跡,成為家鄉人心中的圣地。
獨坐古渡碼頭遺址,回望燈火闌珊的石頭街,看英溪水脈脈東流,突然覺得:能在勞碌之余,找個得以放松、愉悅身心、洗滌塵世浮華的地方,于休閑中感受修身養性的愜意,本也無需講究什么養生時尚。
悠悠石頭街,雖然找不到童年時代的熱鬧,卻是我消遣閑暇的一方樂土。(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