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7日訊 剛剛過去的這個溫暖周末,我們重新認識了一個新名詞:海大糊(go,第二聲,閩南語音譯)。
在阿三鏡頭下賣萌的白海豚
來看白海豚的市民
“海大糊”是老一輩南安石井人對中華白海豚的昵稱。中華白海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比起上周在朋友圈紅艷艷刷屏的各類春花,這些可愛的小精靈更多了幾分俏皮和冷艷。
從3月2日至今,幸運的石井人,已經第四次欣賞到了幾只活躍在石井近海海域的白海豚,集中在漲潮后開始退潮的這段時間。看到包括本報官方微信“海峽都市報大泉州”在內的本地媒體熱點推送,不少市民已經組團奔向石井海域附近幾個觀測點。
昨天中午,海都記者替各位讀者“守”到了這幾只可愛的小精靈,有圖有真相,有文有記錄,快來圍觀!
白光一閃 燈塔下邂逅“海大糊”
昨天上午11時許,阿三帶著攝影器材到石井碼頭,兩個多小時等待,終于等來了白海豚的身影。
阿三和他的朋友應該是最早看到這幾只白海豚的。他在當地有一家自己的工作室,朋友們看到稀罕事都會喊他拍照。3月2日晚上9時許,他和朋友在海邊燈塔附近玩,看到燈塔照射下有幾個閃光的白點,仔細一看竟然是白海豚,逗留了40分鐘左右。第二次,朋友在泉金碼頭看到了白海豚,可惜他趕過去已經錯過了;上周六,他和朋友又到這兒等“海大糊”,驚喜地在五碼江流域附近看見了5只白海豚,有白、粉、灰、黑四種顏色。
昨天中午退潮時,吃完午飯,阿三就和朋友到石井海邊等待白海豚。這幾天天氣開始轉冷,他以為機會不大。等了2個多小時,阿三終于在距離燈塔五六百米遠處看見“海大糊”的身影,可是白影一躍就消失,他決定到更近點的漁業碼頭碰碰運氣。
“出來了!”下午2點左右,離碼頭600米遠海域,“海大糊”現身了!幾分鐘后,又一個白點,就像漂浮在海上的白色泡沫,區別是這個跳躍的白點稍縱即逝。就像在玩捉迷藏,大約每隔一兩分鐘,“海大糊”在海面突然現身,“兩只白色的!”“這次是灰的!”看見了三四只海豚,從軌跡上看,是往外海游去。
名字憨憨 祖祖輩輩都這么叫
“海大糊”回來了的消息,這兩天也在石井傳開了。
對經常到外海的漁民們來說,“海大糊”就像可愛的朋友,每年這個季節天回暖了都能看到。但在近海連著幾天遇見,還是第一次。
昨天中午漲潮時分,燈塔附近聚集了二十多人,守著等待“海大糊”。有人說10點多好像看到海豚露了下身子,但看得不太確切。林先生一家從泉州來玩,聽說有白海豚,特意花了10元錢坐上小船,打算在近海轉轉,看看能否和它近距離接觸。不過這幾天寒潮來襲海風漸起,想去看白海豚的小伙伴還是盡量守在安全的碼頭或岸邊哦。
60多歲的鄭老伯小時候就見過白海豚,最近一次見到是在5年前。昨天,他也帶著小孫子來看。不知道是誰給白海豚起了“海大糊”這個有點憨的名字,祖祖輩輩都是這樣親切地叫。在有些地方,白海豚還被叫做“媽祖魚”。阿三解釋,白海豚出現時,都是媽祖生日前后。他的父親和朋友小鄭都說,二十多年前的一年媽祖生日,曾經見過白海豚在海面上跳了三次。當地也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廿二到廿九,白海豚就會在媽祖宮附近跳躍。
有20多年打魚經驗的鄭師傅對白海豚也不陌生。他在外海打魚時,有時會遇見溫順的白海豚圍在船邊,追著小魚兒覓食。前天下午5時許,鄭師傅開著漁船打魚回港,在五碼江看到了四五只“海大糊”。他說,已經有四五年沒在近海看到“海大糊”了,只要聽到漁船的馬達聲,白海豚就會游走。
或為繁殖 閩多處可見白海豚
泉州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站前站長林永源說,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出生到成年,會從灰色逐漸變成白色,最后變成粉色,有時會以3~5只的小群體出現。
白海豚的壽命大概是30~40年,每年三四月份,白海豚會從深海游到泉州灣等附近海灣繁殖、覓食,隨后再游回大海。會在石井附近出現,可能是順著回游通道到此繁殖。不過隨著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白海豚越來越少被發現。這次能連續這么多天在石井海域見到,是十分難得的。
林永源說,除了石井,泉州灣、廈門灣海域也有白海豚。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紀先生說,泉州灣近年來也有觀測到3~5只白海豚。每年3~5月,白海豚會從深海游來覓食、繁殖。(海都記者 彭思思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