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義
祖籍南安梅山的李成義博士是新加坡著名僑領李光前先生的長子,是新馬工商界著名實業家、李氏基金主席,深受國內外愛戴和敬重的慈善家。成義先生秉承先輩“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奉獻精神,慷慨解囊、慈善濟世。只要符合“李氏基金”創立之宗旨,不論學校、醫院、文化相關之擴建,還是救災恤難之義舉或對學業優良清貧學生之幫助,都不分種族淵源、宗教信仰和地域,也不帶任何條件,皆為李氏基金樂助之對象。其贊助范圍十分廣泛,遍及新、馬及其他各地,各種慈善事業的捐助達10億元(新幣)。足見成義先生所繼任的“李氏基金”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所作出的貢獻是十分巨大和深遠的。
成義先生繼承和實現了李光前先生愛國愛鄉的偉大精神,心系祖國,熱愛家鄉,為造福桑梓幫助家鄉發展文教、醫療事業,于1991年冬,在梅山倡導建立了芙蓉基金會。他在致函基金會理事長李兆生時說:“先嚴畢生致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冀望梓里千秋偉業,亙古長青,源遠流長。”他繼承和實現了先父李光前先生遺愿,幫助家鄉把光前學村辦成具有先進水平的南安教育基地。
選準領導人大規模改擴建中小學校舍
1988年10月,芙蓉僑親李成楓先生受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先生委托,返鄉參加李光前先生誕辰和創辦國專中心小學的紀念活動,并對光前先生創辦的中小學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視察。在成楓先生返新之后向成義先生所作出的書面報告中,提出了“大力支持鄉校、醫院,除經費外,尚需有良好的組織”。“要挑選適當人選,組織管理有關經費。”
1991年間,在籌資渠道和設立芙蓉基金會公益組織已趨成熟之后,時任南安市委書記梁奕川在訪新之時,帶著市領導班子和全市人民的期盼,推舉由我出任基金會理事長一事同成義先生昆仲和成楓先生商榷,獲得了共識。因此,家鄉公益建設擔子落在自己肩上。我認為只要是發展南安公益事業的需要,只要成義先生昆仲和成楓先生信得過,為了家鄉人民的利益,我是義不容辭地接受這個新的使命。我在市委調研員的位置上,愉快地兼任了這一新的工作,從此走進了社會公益組織的圈里。
1991年11月間,在李成楓先生返鄉時宣布成立芙蓉基金會及其組成人員名單之后,帶來了成義先生簽署的首筆300萬港幣的捐款。成義先生出手大方,令家鄉人民為之感動,深受鼓舞。這不僅讓基金會創立,有一個良好開端,開始踏上堅實的第一步,且讓鄉人看到了家鄉公益事業發展的美好前景。為了使用好首筆捐款,我們精心編制了用款計劃,并在當年12月間舉行的基金會成立大會之時,組織了中小學五座校舍工程的奠基儀式,拉開了大規模改擴建國專、國光中小學校舍的序幕。
南安少見慷慨捐助家鄉公益建設
在成義先生繼承發揚父輩愛國愛鄉的偉大精神,在成楓先生的關照支持下,我于1992年7月間偕芙蓉蓉溪村時任支部書記李阿柒,應邀前往新加坡李氏基金匯報家鄉公益事業發展規劃。為此我們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在聽取多方面意見之后,編制了較長時期家鄉中小學、醫院和鄉村公共設施建設的發展規劃,規劃需要有五六千萬元的巨額資助方能完成。我們帶著家鄉人民的重托和愿望赴新。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事關全面發展家鄉公益事業的匯報。因此,在同成義先生昆仲見面的前夕,徹夜難眠,擔心如此大的公益建設規模能否得以應允,應如何闡明重建家鄉中小學校和醫院等重要事項的重大意義,琢磨著如何匯報好這樣大的公益設想。
第二天上午,在成楓先生的引薦下,如愿地同成義先生三昆仲一一見了面,深深感受到成義先生是位非常熱情、慈祥、和藹謙遜的實業家、慈善家,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成義先生在細心傾聽基金會創辦后一個較長時期家鄉公益建設發展計劃的匯報之后,毅然決定每年資助600萬港幣建設家鄉公益,改建學校、發展教育,為培養人才創造優良條件。這真讓我喜出望外,同時,我根據建設進度,請求增加當年捐助300萬港幣,也得到應允,讓我攜帶支票,在途經香港之時,從李氏基金香港分公司撥出帶回。
此后,在成楓先生返鄉視察公益工程建設期間,應家鄉人民的請求,不論是創辦成人中專,培養技術人才或遷建國專醫院,改善醫療條件,成義先生都即一一應承。這兩項數以5000萬元計的重大項目,又是在年度捐助數額之外的單列捐助,是成義先生的高瞻遠矚、愛國愛鄉、關注社會民生福祉的重大義舉。成義先生的慷慨捐輸,氣量之大,捐助之多,出手之快,是家鄉公益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南安也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