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飯碗手藝
70多年前,祖父舉家從浙江溫州敖江遷來泉州開桿秤鋪。那時,制秤是一門鐵飯碗手藝,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商品交易暴增,制秤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輝煌。那時,一桿常用的秤能賣到18元,跟他在機械廠干一個月收入一樣多,大秤更是高達50多元,能趕上干部工資了,這讓楊安福也忙里偷閑加入到家庭制秤流水作業中。后來,下崗后的他干脆繼承祖業專心制秤。
制秤從秤桿選料開始,楊安福偏好采用質地堅硬的紅木、檀木等,買回胸徑三四十厘米、沒有節骨眼的大圓木料,再劈成3厘米的正方形木條,給桿兩端包上銅鞘,用刨具、細砂布反復打磨拋光,力求頭尾細中間粗、整體圓滑,并讓銅片與木秤桿無縫銜接,摸上去光滑如玉。打磨的關鍵是要求秤桿一定要筆直。
楊安福為秤桿打磨拋光
一桿秤準不準,就看平衡點(叨承)找得對不對、刻度劃分均勻不均勻。楊安福用墨斗在秤桿上彈出一條墨線,再用圓規小心翼翼、精準均勻劃刻度,刻度劃多少,事先要根據桿秤所稱重量來定。再測定盤星,也叫和秤、定叨承,在秤桿上掛上秤盤,放上砝碼校驗,一點一點挪動秤砣,找到平衡點做個記號。如果叨承定準了,稱物時,提紐與鐵鉤兩條線是雙平行的,并與桿秤垂直。
鉆孔打眼很容易因用力過猛而失手,因為秤桿細小圓滑,大秤小秤上都要鉆上百個星眼,要求整齊均勻,星眼要不大不小剛剛好,由此這道高難度工序也被稱為“點星”。
厘秤上的刻度,要用放大鏡標記
楊安福悄無聲息地拿出一個有點像跟彈棉花的彈弓、用紅繩牽拉的雷公鉆,左手緊攥秤桿壓在木凳上,右手飛快轉動,很快,已標記好的星眼上就出現了一排跟針孔一樣大小的星孔。
釘星子也叫鑲秤花,是公認的制秤技術難點之一。楊安福戴上厚厚的老花鏡,左手將鋁絲插入星孔,右手用銼刀飛快割斷鋁絲,要求整個動作一氣呵成。他說以前釘星子普遍采用性能穩定的水銀,因為有毒性易傷手,后來漸漸改用鋁絲了。上色打蠟、檢測后,一桿秤才算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