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變身“工藝品”
做秤就是做人
從穿開襠褲起就摸秤的楊安福說,最難做的還是厘秤,這種秤的秤桿只有20厘米長,秤砣也小得像一顆小糖塊,最小刻度能精確到“錢”甚至“厘”,古代都是用來稱白銀、黃金、名貴藥材等。
“良心幾斤幾兩,全在一桿秤上。”在楊安福看來,做秤就是做人,制秤的人心要正,正如古話說“天地之間有桿秤,做秤也是做良心”。因此,每當手持桿秤,他內心都戰戰兢兢,時刻提醒自己守住規矩不越線,不在秤桿上打馬虎眼,也不做缺斤少兩的虧心秤。
制秤在古代是百工之首,僅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算起,也有2000多年歷史了。而今,電子秤基本上完全替代了桿秤,制秤這一老行當正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視線。只是在閩南習俗中,新婚、喬遷還是要懸掛一桿秤,以祈求吉祥、驅邪鎮宅。也有一些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專門向他買那些上了年紀的舊秤,桿秤只是作為藝術品而被收藏,或許永遠失去了使用價值。
由于制秤程序繁多,世世代代以來,都秉承家族成員分工協作,全家上陣。然而,近10年前,楊安福的妻子和兒女就開起了家具家電店,生意也挺紅火的,只有他舍不得關掉這間小店,也離不開這門手藝。(海都記者 陳建輝 王金淼 通訊員 梁少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