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葬墓內開有一扇罕見的小門,考古工作者稱之為“幸福門”。
銅鏡
合葬墓內左側有一“恩愛窗”
出土墓志銘
棺底鋪有大量防腐的松香
香爐與油燈
南安豐州鎮后田村的金星山上,有一座氣勢恢弘的明代古墓,墓碑長2.26米、寬2.34米、厚0.4米,為無字墓碑。墓分內外庭,全由重達五六噸的巨石建成。墓主的后人從族譜中知道,這是黃氏八世祖黃思近與其正室洪氏的合葬墓。黃思近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參政,授大中大夫(從三品),就在距離合葬墓150米處,還應合葬黃思近的側室吳氏與楊氏。
最近黃思近的后代要遷墓,聞訊趕來的泉州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經過開挖,在黃思近及三個妻室的墓室內,發現三塊墓志銘及銅鏡、陶器等隨葬品。“黃思近與洪氏合葬墓中,還罕見地同時出現‘恩愛窗’和‘幸福門’,他們在世時,感情應該很好。”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范佳平告訴記者。
墓主人有清官美名
史料記載,黃思近少年得志,最早被任命為江西省分宜縣縣令,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參政,授大中大夫(從三品)。由于為官為人剛正,史稱“遵職循法,坦衷真意”,在江西、浙江、湖北、云南等地都留下清官的美名,更曾因為官清如水,被當時的浙江人稱為“水部”。
文史工作者介紹,墓碑無字是明朝時特有的習慣。而對黃氏后人而言,這更能印證黃思近為官為人低調。
據黃思近后人提供的《黃氏族譜》記載,黃思近“葬南安二十一都后田金星山”,并有正室洪氏與兩位側室吳氏、楊氏。據黃思近后人及當地老人回憶,此處墓地原本占地2000多平方米,最初有墓庵、墓坊等,墓坊上還有皇帝御賜的圣旨牌“恩榮”。
“恩愛窗”“幸福門”同現
黃思近夫妻合葬墓開啟后,出土一塊石制墓志銘。由于墓室曾遭盜挖,該墓志銘缺了三分之一,但殘存的墓志銘內容,與《黃氏族譜》的記錄互相印證黃思近的生前身后事。
南安市豐州村民王贊成用手撥開墓志銘上的泥土,辨認出“何喬遠撰文”、“莊懋華書丹”幾個字。他說,這也旁證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遭遇盜挖的合葬墓沒有出土其他隨葬品,倒是墓室的兩個獨特設計吸引了考古工作者的眼光。“黃思近與洪氏相連的墓室之間,開有一個小洞和一扇小門,這個位置靠上的小洞我們以前考古時也有發現,叫做‘恩愛窗’,一個小窗,讓他們死后還能交流溝通。”范佳平說,那扇小門比較罕見,其作用與“恩愛窗”類似,可以稱作“幸福門”。
先后出土三方墓志銘
在黃氏夫婦合葬墓不遠處,是黃思近的兩位側室之墓。左側墓室發現寶貝——里面有一塊完好無缺的墓志銘,記載此墓室葬著黃思近的側室吳氏。吳氏17歲嫁入黃家,后與官至河南汝寧知府的泉州名人林云程結為姻親,其子拱陛娶林云程之女為妻,她的三個孫子也都十分顯赫。
吳氏的頭上有銅制裝飾物殘片,有一個銅鏡陪葬。墓里還出土陶制香爐一個、油燈兩盞。
右面的墓室因遭遇盜挖,墓室破壞嚴重,墓志銘支離破碎,經過考古工作者現場初步拼接,仍有缺失。拼接后的墓志銘顯示,安葬于此處的是黃思近側室楊氏。
兩塊墓志銘的出土,印證《黃氏族譜》中關于吳氏與楊氏的記載。
油灰松香水銀防腐技術很到位
除了吳氏的墓室外,其他三個墓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盜挖損壞。
然而,對考古工作者而言,此次挖掘的收獲頗豐。“這兩處合葬墓的密封、防腐處理非常到位,墓室外被厚達1米的糖水灰包裹,糖水灰往內,是一層紅磚,經過兩層防護后,才是墓室。墓室內有寬5厘米的排水溝,所以歷經400年,黃思近的棺木仍保存較為完整。”范佳平說。
“以保存最完好的吳氏墓室為例,在挖掘過程中我們發現,棺和槨之間被注入用于密封的足量油灰,油灰凝固后形成密封的‘棺材殼’,在棺底則放置大量木炭、松香,尸身注入水銀。剛開館時,挖掘人員為了避開劇毒的水銀,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清理。”有關人士說。
鏈接
何喬遠為著名方志史學家,曾輯《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莊懋華歷任四川提學、湖南左布政使(正二品)等職。(記者 蔡紫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