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正常的成熟時間是七八月份,如今早已退市。而在南安豐州西華村閩豐葡萄生態園的溫室大棚里,卻是一片生機盎然,晶瑩剔透的無核葡萄掛滿枝蔓,十分誘人。
原來,這是該生態園最新栽培出的“反季節”葡萄。這意味著,在冬天也可以吃到南安產的新鮮葡萄。
【創新】投入千萬建智能溫控大棚
“你看,這串葡萄品種叫‘黑珍珠’,甜度最高可達25度,口感絲毫不差于夏季吃到的葡萄!”近日,閩豐葡萄生態園負責人劉燕飛看著豐收的葡萄,滿臉興奮。
為什么要栽培“反季節”葡萄?劉燕飛告訴記者,其目的在于想打造“四季果園”。“因為我們葡萄園以自采為主,但由于采摘季節短,葡萄園其他季節屬于淡季,如果四季都能采摘,那么葡萄就能實現常態化采摘。”
說做就做,劉燕飛請來了具有30多年葡萄種植經驗的技術員,解決了種植方面的技術問題;并于去年年底開始對園區進行改造提升,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智能溫控大棚,將22畝地用于秋果試驗和冬果試驗。
那么,“反季節”葡萄又是如何種出來的呢?技術員黃長俊介紹,這主要是通過一種叫“產期調節”的技術實現的。“要讓葡萄在‘反季節’成熟,需要的三要素就是溫度、光照、水分,其中溫度最為關鍵。智能溫室大棚剛好可以設定大棚的溫濕度,溫度高了,開通風設施降溫,溫度低了,封閉溫室增溫保溫,生長環境的溫度能保證葡萄正常的生長發育。”
“秋果是今年6月份開始修剪,目前已經成熟,畝產達到2000斤,甜度、口感和營養價值與采用傳統種植技術的葡萄是一樣的。”黃長俊介紹,而冬果是今年8月下旬開始修剪,預計元旦前后就可迎來豐收。
“雖然以前冬天也可以吃到葡萄,但都不是現摘的,而是經過冷凍貯藏,冬天拿出來銷售的,而采用‘反季節’種植技術,則可以嘗到新鮮的葡萄。”劉燕飛告訴記者,目前試驗田試驗十分成功,該項技術也已十分成熟,產品拿給專家品鑒交流后,將擴大產量,預計明年年初將對外開放,屆時游客可以在園內采摘葡萄,體驗勞動的樂趣。
劉燕飛介紹,智能溫控大棚不僅可以栽培“反季節”葡萄,而且可以抵抗8至10級的風力,可謂一舉兩得。
“去年莫蘭蒂臺風就把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全部吹掉,葡萄淋雨過后,再曬太陽馬上就爛掉,損失慘重,現在再也不用擔心狂風暴雨了。”
【扶貧】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200多畝的葡萄園需要除草、修剪等,我就想著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群眾還可以到我的葡萄園里打工掙錢,葡萄園用工需要50多人,這樣也能帶動周邊的村民就業。”劉燕飛告訴記者,葡萄園定期都會聘請貧困戶到葡萄園工作,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他介紹,此外,他的葡萄生態園還掛鉤幫扶了貧困戶,這些貧困戶或因病或因殘致貧,生活困苦。“我們生態園無償提供給貧困戶放養雞鴨鵝約2000羽,同時葡萄園也會負責幫助貧困戶收購、銷售等,為貧困戶增加收入。”
“我們都是村里的貧困戶,也是葡萄園幫扶的聯系戶,現在已有8戶貧困戶參與掛鉤幫扶。”51歲的黃旗明就是一名貧困戶,老伴已經過世,他與哥哥同住一棟房子,兒子只能寄住在外公外婆家。
“我年齡也大了,離不開家,平時在村里當保潔員,還能在葡萄園放養雞鴨,增加一些收入,幫助緩解家里的生活困難,挺好的。”黃旗明說,葡萄園已成為村里部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樂園。
【規劃】計劃投入1000萬建成生態旅游觀光園
“目前我們正在籌備建設生態旅游觀光園,生態園將以水果為靈魂主題,分為親子休閑區、水果采摘區、花卉瓜果觀光區、休閑度假區,配合特色葡萄采摘,打造出具特色影響力,農業生態和現代化生產結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劉燕飛告訴記者,此外,園區還將規劃建設生態餐廳、水果棚架、窯文化體驗區、風車花海、民宿、漂流、滑索、滑水等項目。
他介紹,該項目預計投入1000萬元,分三期開發,第一期預投500萬元,二期三期為500萬元,計劃建成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態觀光、餐飲、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游觀光園。
“這里毗鄰動車站,位于泉州市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很有發展前景。”對于葡萄園發展前景,劉燕飛充滿信心,他告訴記者,生態旅游觀光園近期就將開工建設。
閩豐葡萄園的“反季節”葡萄已經小批量上市。(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陳志彬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