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月古禮。
面對中秋國慶8天長假,你們是如何度過的?在朋友圈周游世界,還是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里飽覽風光,或是在美食的海洋里遨游,或是在高速上欣賞“車展”?
每年黃金周,總有一些人或甘愿或無奈地選擇不出游。跟隨記者,一起去看看南安本地人如何度過。
最獨特中秋佳節著漢服武榮公園祭明月
“一拜秋意芬芳,再拜蟾宮禎祥,三拜百姓德光……”中秋前夕(10月3日),在武榮公園,南安漢服社10多名少男少女身著漢服,以古禮祭月,帶著市民“穿越”時空,共話“花好月圓”。
南安市漢服社社長黃天賜介紹,祭月是中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早在周代,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舞鳳髻蟠空,裊娜腰肢溫更柔。輕移蓮步,漢宮飛燕舊風流。”由南安漢服社漢舞小組帶來的舞蹈《禮儀之邦》,為本次活動拉開了序幕。磅礴大氣的音樂和飄逸柔美的舞步相結合,盡顯動人姿態。隨后進行的朗誦,更吟唱出對漢服的沉思和對傳統文化的渴望。
曲裾、直裾、晉襦、宋褙子、大氅、圓領袍、襖裙、周制婚禮婚服,漢服社成員穿著樣式各異的漢服款款走來,展示漢服古風古韻之美,更顯傳統女子賢淑與柔美。
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祭月儀禮,則顯得莊重肅穆。三名獻官、兩名執事、一名讀祝官以及十五名從祭,跟隨贊者的贊詞,沃盥、獻禮、奠帛、獻爵、焚香、讀祝、焚祝、望燎、奠酒、撤饌、受胙、退班。
整個祭月流程引來了數百名群眾的駐足觀看,不少人還拿起手機拍照,記錄祭月過程的精彩瞬間。祭月禮成,不少群眾直呼“漲見識了”!
首次參加祭月儀式的陳小霞在活動結束后,還顯得很興奮,她告訴記者,她在廈門讀書,有個同學是南安漢服社成員,就跟著過來參加活動。
“從漢服的穿著妝容到祭月的每個流程,都十分嚴謹考究,很有儀式感。”陳小霞說,這是她第一次穿漢服,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
最溫馨英都800位老人中秋齊聚石泉院
10月4日,中秋節一早,在英都鎮的石泉禪院,800多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歡聚一堂,共慶佳節。
遵循例俗,石泉院的僧人先在大雄寶殿誦經禮佛,為壽星祈福,接著舉行祭祖儀式,壽星們上香祈愿。
中午12時,舉行敬老宴會,筵席的第一道菜是“雞蛋面線”,這是為壽星們賀壽的最高禮節。
“2001年,熱心人士倡議恢復這一習俗,并成立了石泉院管理委員會,每年中秋節,將年逾七旬老人聚集在一起,舉辦敬老宴會,至今已連續舉辦17年了。”南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成員廖榕光告訴記者,每年敬老宴會都有600-800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參加。
據了解,石泉院的這個敬老習俗,始于清康熙初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這個非遺項目是石泉院管委會申報的。專家組經調查論證,確認這是南安市唯一在中秋節開展的敬老民俗活動,是值得保護和傳承的良俗。”廖榕光表示。
當天還舉行了非遺項目授牌儀式。石泉院管委會被授予市級非遺保護項目“英都石泉院中秋節敬老宴”牌匾。
最團結美林媳婦群籌資
搭臺國慶演出大獲成功
1日,美林街道美林社區微信群里熱鬧非凡,大家在熱烈討論如何表演好當晚的節目。
當天18時許,武榮公園內燈光閃亮,晚會舞臺被圍了個“里三圈外三圈”。19時,美林社區“慶國慶”文娛演出在美林老人協會的腰鼓表演中拉開帷幕,舞蹈、歌唱、吉他等輪番上陣,贏得市民陣陣掌聲。
“以往社區舉辦的文娛演出,都是在空地上進行。但這次不一樣,我們有了自己的舞臺。”今年52歲的黃金花高興地說,今年4月,美林社區建立了一個“美林媳婦群”微信群,在這次文娛演出中,“美林媳婦群”發揮了大作用。
黃金花告訴記者,國慶節前,美林社區提供了5000元的文娛演出活動資金。“既然有這筆資金,何不好好利用下,自己搭個舞臺呢?”這句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舞臺搭設所需的資金怎么辦?你200、我500、她1000……短短半小時,“美林媳婦群”的成員就籌集資金7000元。
1日晚上的演出大獲成功。“整個演出很有氣勢,非常精彩。”美林社區居民黃女士告訴記者,這次自籌資金搭舞臺,讓她感受到了居民的互助團結。(記者 陳江濤 賴香珠 莊曉麗 通訊員 廖燁高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