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保存原貌 用材防蟲防腐
泉州市刺桐古建筑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負責人葉明林介紹,他們已進駐10多天了。根據修復方案,屋頂部分的大脊和一些完好的椽、柱等舊木料,盡量保留,能利用起來的也會鋸短;內墻方面脫落、開裂的進行仿古修復;損毀的木窗也是修舊如舊;屋內、天井、過道等處的地板也將盡量保留原有的石頭特色。
記者了解到,根據維修方案,修繕工程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可能真實完整地保存中憲第的歷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在維修過程中以現有傳統做法為主要修復手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繕要求新舊材料均應進行防蟲和防腐處理。
在確保維修范圍內一切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施工隊伍將按要求修繕中憲第的主厝、后落、萬化堂、書軒等。屆時,主厝兩側房間地面破損部分將得以更換,并按原形制地磚,重新鋪上紅斗底磚;破損墻面將被封堵上,大廳、中廳前廊后期改建的墻體也將全部拆除;全部屋頂瓦面重新揭瓦,并補配缺失殘損的瓦件。
后落、西護厝、西重護厝、萬化堂、書軒等,均將對其地面、墻體、大木構架、屋頂瓦片等進行相應的修繕。而演武廳已全部倒塌的西護厝,暫不恢復,但遺址將被保護起來。
預算900萬元 維修工期480天
2012年,南安文物部門曾制定中憲第修復方案。2013年,文物部門對中憲第部分古厝修繕過。此外,當地也曾多次對里面的消防設施、電力線路進行添置和整改,消除火災隱患。
由于各種原因,中憲第近年來逐漸衰敗。兩年前,南安市文物部門向上級部門申報維修中憲第及專項補助經費。不久前,維修立項及方案最終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同意,中憲第獲得下撥維修資金約900萬元。在進行招投標后,修復工程隊進駐施工。
據了解,整個維修計劃耗時480天。“如果天氣等情況允許,爭取到2018年年底之前完工。”南安市文保中心相關人士介紹。
“希望全面修繕后的中憲第保留特色、更加堅固,有更多的人能走近它,領略它的風采。”居住在中憲第的鄭先生說,這也是分布在海內外鄭氏后人的共同心愿。
>>相關鏈接:
規模宏大的中憲第
南安中憲第,又稱“大厝內”、“九十九間”,位于南安石井鎮延平東路,宅第占地13986平方米,建筑總面積7780平方米,白石紅磚圍墻,主體建筑為五進,東側附有護厝一條,西側附有護厝二條,書軒、梳妝閣、演武廳及小園林構成整體建筑群,至今整體結構保存完整。
其系清代雍正年間南安石井人鄭運錦往臺經商貿易致富后開始興建,歷經祖孫三代完工。因其子鄭汝成由貢監生授州司馬加五級并誥封中憲大夫,蔭及三代,故稱“中憲第”。
中憲第是閩南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歷史久遠,總體規模頗為壯觀。中憲第建有書軒、演武廳,有文韜武略之意。水榭亭閣、曲橋流水在府第內皆有,動靜搭配、錯落有致、布局合理。這種府第在泉州是不可多得的。
中憲第建造用的不少木石都是從臺灣海運過來的,廳口臺階的白花崗巖中,長7.9米、寬0.78米的石條就是例證。大石柱、門框等也均為臺灣青白兩色的花崗巖雕琢而成。房上頂梁等其他木結構建筑則采用了臺灣名貴的杉木、楠木。(記者 廖培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