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區材料堆場正在建設中。
自“大干40天比拼開門紅”號角吹響后,南安省新鎮圍繞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區項目的征遷難題,集中力量發起攻堅,經過10多天努力,目前完成了二期申聯環保40萬噸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項目200余畝用地征用,25棟房屋丈量。
項目工業用地300余畝已完成200余畝征用
15日,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施工現場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兵分多路對一期項目中的交易市場進行外裝修、室外綜合管網埋設等;二期福建申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40萬噸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項目部分用地已完成平整。
據悉,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區二期為深加工區,2017年9月,省新鎮和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經過共同努力,成功引進了杭州申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并順利簽訂入駐協議,開展福建申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40萬噸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項目。
“這個項目總投資88000萬元,擬固定資產投資68000萬元,需要工業用地300余畝,建設40萬噸無機危險廢物焙燒熔融處置系統。”福建申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向玉橋說,省新鎮在此次攻堅行動中拿下200余畝,促進了項目早開工、早落地,“我們已完成項目注冊、銀行開戶等手續,正加緊開展其他準備工作”。
據省新鎮主任科員蔡國夏介紹,該項目的建設能完善南安基礎配套設施,提供良好的工業發展投資環境,極大地帶動園區發展,為園區企業解決了廢物去向問題,有利于園區按規劃建設運營。而且,通過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能盡量避免資源浪費,真正做到固體廢物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通過項目驅動,還將提供560余人的穩定就業機會。
記者了解到,除了園區二期項目征遷取得顯著成效外,園區一期也已完成征地700多畝,其中2017年新征土地160多畝、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土地100多畝,拆遷困擾園區6年多未搬遷的房屋1幢以及遷移了4座墳墓、2座小宮,推平2座小山包,解決了園區汽車拆解加工用地的需要和塑料加工區部分用地的需要。
多舉措做好群眾工作減少大量征遷矛盾
省新項目攻堅取得這樣顯著的成效,有著怎樣的秘訣?
“其實,說到底就是耐心,多方位地做好群眾工作,保障落實好群眾利益。”省新鎮相關負責人說,因大樹戶外的信貸危機,很多群眾對于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征地置之不理,征遷工作難上加難。為此,省新鎮一手抓社會穩定,一手抓發展,召集征遷涉及的村民小組代表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落實每塊地的戶主情況,“對一些情緒較大的群眾,采取上門交流、電話溝通、親戚朋友勸導等形式耐心做工作,通過宣傳發動創造和諧征遷氛圍;對于個別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群眾,鎮村兩級干部不厭其煩地跑,苦口婆心地說,虛心聽取群眾訴求,耐心細致地解答群眾疑問,及時幫助被征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經過努力,終于換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全市‘大干40天比拼開門紅’活動開展后,鎮黨委、政府就加大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的征遷力度,明確時間節點,將任務進行分解,落實責任到人。”該負責人介紹,在征地過程中,鎮村干部還時時碰頭,總結工作、分析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解決方法。同時,對被征地戶主建立檔案,入戶摸清各家各戶情況、存在問題、需要協調他們解決的問題等。“能解決的馬上解決,不能解決的做好說明;能請上級和部門解決的及時給予上報。這給征遷工作減少了大量的矛盾。”
“除了發力項目攻堅,我們還通過克服雨季天氣帶來的不利因素,科學調度,合理安排,集中大量施工機械,搶抓雨停的間隙,強力推進,新平整土地390多畝。”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已投入1362.02萬元,完成對外服務中心及辦公場所建設,以及391畝土地平整、道路管網建設、1萬KV電力專用線引入、給水管網與城市供水管網接駁;交易市場總規劃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一期項目2萬平方米108個商鋪已全面完工,并可交付使用;已整合回收網點600多個,已建成并投入運行分揀中心1個;已經形成從回收、拆解、加工利用到最終處置的產業線條,形成廢橡塑回收利用、廢舊金屬加工利用特色產業鏈,與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院校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記者 洪麗燕 李想 通訊員 徐阿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