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團連續61年回鄉義診
昨天是農歷正月初二,當每家每戶外出串門拜年時,20多名身著白大褂的醫生卻守在南安樂峰鎮湖內村的明英苑,為慕名而來的患者們義診。對鄉親們來說,這群醫生已非常熟悉,畢竟這支“潘家義診團”,無論刮風還是下雨,已連續61年回鄉義診。醫生中,既有年過六旬的著名醫生,也有二三十歲的年輕醫生,他們分別從北京、福州、香港等地趕來,用手心的溫暖,撫慰患者的病痛,寄望新的一年里,大家平安健康。
多科名醫坐診患者絡繹不絕
昨日,前往明英苑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上午8點多,已經有20多位患者早早地等候在掛號臺前。很快,整個大廳擠滿了來自泉州市區、南安、安溪、惠安等地的患者。明英苑分設了婦產科、外科、骨科等不同診室,患者根據需求就診。在現場,還有不少志愿者在掛號臺和導診臺為病人服務。
“沒事,這個藥可以繼續吃,吃完后再去醫院復查。”醫生潘遠志將聽診器掛回脖子上,又細細囑咐了前來看病的阿婆幾句,這才讓她離開。“從早上開始,一直沒停,”他說,有的患者已連續多年來找他看病,雖然并不認識,卻有一種親切感。在現場,他的妻子林蕓也從香港趕回來,一同為患者義診。
“小時候,我還沒成為醫生,就常年跟著父親回鄉義診,印象很深刻。”潘遠志說,父親潘明繼成為自己的目標,長大后,他不僅繼承醫生這份職業,也將回鄉義診傳承下來。“12日那天,我們回了一趟老家做準備工作,5歲的孫女也積極參與,成了潘家義診后援團最小的成員,”他笑著說,小孫女還說要掛義診醫生牌,說長大后要像太爺爺一樣當醫生,“讓族人心中都有公益的種子、奉獻的精神,這是父親發起家族春節義診的真正意義。”
后輩30多人從醫義診代代相傳
潘遠志的父親潘明繼從醫57年、從事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研究48年。1958年春節,他帶著同是醫務工作者的新婚妻子施增英回家探親。剛回到老家,鄉親們就把痛苦萬狀的病人抬進祖屋來。由于病人非常多,一個接著一個地檢查處理,3天就診治300多人。看到農村缺醫少藥,夫婦倆商定,今后每年春節回鄉義診。很多外鄉人聽說義診的事,也會趕幾十里路來求診。為了不讓病人白跑,潘明繼把義診的時間定在了每年正月初二。
在潘明繼夫婦的言傳身教和精心培養下,潘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中,有30多人走上了從醫的道路。潘明繼以中藥名為一對子女取名,兒子叫“遠志”,女兒叫“云苓”,希望兩個孩子能繼承他的衣缽,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醫學。如今,子女均繼承父業,成了潘氏家族春節義診的主力。潘明繼的侄子潘敬新,在剛踏上醫生這條路時,就牢記叔叔的教誨,自1983年本科畢業后,每年春節都會回家參與義診活動。受叔公的影響,潘宏達從小立志學醫,現已成為一名腫瘤外科臨床醫生。
2012年農歷正月初二這天,時年81歲、已身患癌癥的潘明繼,仍拖著病軀,與妻子、子侄等組成的潘家義診團,堅持為鄉親義診。當年8月,潘明繼去世,義診團并未停止腳步,繼續服務鄉親,一代一代地接力下去。(記者陳靈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