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時,右手不慎被炸斷落下殘疾。因為殘疾,沒人愿意聘用,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自力更生搞種養殖。
“29年過去,養殖的菜鴨從200多只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只,我成了村民眼中的‘鴨將軍’了。”梅山鎮東垵村51歲的殘疾人羅清明,通過不懈努力,富裕起來。致富后,他不忘幫助鄰居,帶領他們走上小康路。
從無力到可扛200多斤他嘗盡無右手的心酸
羅清明是在石窟打工時,因為炸石頭操作不當,右手不慎被炸斷落下殘疾。因為殘疾,沒人愿意聘用他。
右手沒了,可我還有左手。休養半年后,在親朋好友資助下,羅清明便買了200多只剛出殼的雞鴨,放養在山中。堅強的男人都是幸運的。23歲的他,與來自四川的女子湯小蓮結為連理,并先后誕生了2個兒子。做了父親,他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
到山中沒路,他便拿起鋤頭,硬是挖出一條土路。后山荒蕪,每天在照看鴨子的同時,他左手提著鋤頭,為種植龍眼樹挖穴。
“從10多個穴,挖到200多個穴。從種下10多棵龍眼樹,到現在的200多棵。誰知道,我花了多少年。”羅清明說,累得夠嗆時,他恨自己左手不給力。
養雞鴨,倒飼料是件體力活。沒有右手,他就用左手扛。“起先,我要將100斤的袋裝飼料倒掉30斤,才能用右手提到肩膀。經過29年的鍛煉,我左肩可以扛起200斤的飼料。”羅清明說。
在開始養殖雞鴨的時候,羅清明也遇到了坎坷。看到鴨子因病成片死掉,他欲哭無淚。“我遇到4次血本無歸的磨難。由于損失慘重,我就主動聯系其他人合作,由他們提供鴨苗、飼料,我負責養。”羅清明說,2016年莫蘭蒂,他放養在山上的鴨子被沖走了300多只,連辛苦搭的鴨棚也被刮走。可他毫不氣餒,靠自己單手,重新搭建鴨棚。羅清明自力更生29年,成了村民眼里的“鴨將軍”。
4月26日,記者來到東垵村后山上羅清明的林下養殖場,只見他輕松地用左手提上一袋100斤的飼料,走到飼料棚,為2000多只菜鴨子送食物。
“眼前這片山,是我29年來種植的700多棵龍眼樹。再過2年,經過改良的龍眼樹,將在9月份結果,我又能增加一筆收入了。”說完這些,羅清明突然發現地上有幾個鴨蛋,便走過去撿了起來。
“當‘鴨將軍’不容易。每天4時就要放它們出鴨棚,晚上11時領進鴨棚。累了,就在這里與鴨子隔棚睡覺,每天只休息5小時左右。”羅清明說。
羅清明現在雇傭1個工人,每天幫忙撿鴨蛋。2000多只的鴨子,每天可產200多斤鴨蛋,現在批發價是1斤5.8元。光靠賣鴨蛋,他每天的凈利潤是600元,1年的凈收入可以達到10多萬元。
致富后主動幫鄰居排憂
昨日,吃過午飯后,羅清明扛著一袋重達百斤的飼料,走到鴨槽邊傾倒。隨著他一聲口哨,上千只鴨母圍了過來。
隨后,羅清明伸出左手抓了10多只母鴨,扔進網袋里,左手提著這近40斤的母鴨,并順手裝了10多斤的鴨蛋,騎著摩托車從山中開回村里去,他要將這些母鴨,送給村民羅幼農飼養。
羅幼農住在2層石結構房屋里,平時靠打零工賺生活費。得知羅清明養了很多母鴨,尋思家里也要養點母鴨,就到羅清明家中詢問買鴨的事情。不曾想,羅清明爽快地說要送給他。“這些母鴨很好養,有不懂的可以問我,這10多斤鴨蛋,也一并送給你。”羅清明說道。
提起羅清明,52歲的黃文發很是激動。他介紹道,他靠打零工養家糊口,每次家里遇到資金短缺時,羅清明都會主動幫助。“他經常送一些鴨蛋給我們,不僅如此,我家也養了一些雞鴨,有時候雞鴨生病,他也送藥給我。”
60多歲的老人黃志明介紹,羅清明做人熱忱,很喜歡幫助村民解決一些種養殖遇到的問題。“我家也養了一些雞鴨,遇到飼養問題,我都會找他咨詢。”
“我是一名殘疾人,在梅山鎮當獸醫,也曾做過養殖業。我經常到羅清明的養殖場進行技術指導,為他的雞鴨打防疫針。這20多年,我被羅清明的堅持所感動。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殘疾人依舊可以靠努力發家致富。”梅山鎮殘疾人聯絡員李天源說。(記者 黃俊濤 通訊員 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