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10月,是李惠瓊作為南安市福利中心和南安市救助站負責人的第10個年頭。
10年里,她挽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成為他們的“媽媽”。作為“媽媽”,她最高興的是將生命垂危的兒女從死神手中奪過,悉心照料,為他們找到新的媽媽,過上家庭生活;最痛心的是多次目睹幼小生命在自己面前凋零,竭盡全力仍無力回天,哭紅了雙眼……她的成就感源于孩子們對她的愛,一聲“媽媽”的呼喚為她鼓起無窮的力量,看到孩子在她的照料下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她比誰都高興。
李惠瓊熱愛這份工作,她總結做好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四個“心”:愛心、耐心、恒心、責任心。她說:“我一直告訴自己,既然有幸從事這項艱辛而高尚的公益事業,就要滿懷愛的情愫,心甘情愿地幫助這些花朵追尋春天的腳印,把黨和政府對孤殘兒童的關愛化為實際行動。”
26個孤殘兒童的“媽媽”每個孩子的故事都能講一天
在南安市福利院辦公室內,26個孩子環繞在李惠瓊身邊,叫著“媽媽”,撒著嬌。李惠瓊寵溺地愛撫這些孩子,和他們有說有笑,孩子們的臉上掛著的是陽光的笑容,沒有一點憂愁,見到人也總是自然地貼近,會友好地打招呼,這種快樂的狀態與普通孩子別無二致。和記者聊起這里的每一個孩子,李惠瓊都如數家珍,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她說,真要是詳細地講,每一個孩子的故事她都能講一天。
在南安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很多都是棄嬰或者被拐賣還沒有找到父母的兒童,他們有的患有先天殘疾,有的患有腦癱、唐氏綜合征等疾病,福利院就是他們成長的家,他們沒有媽媽,李惠瓊就是他們的媽媽。“這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唇腭裂,但是其他方面都很健全,現在被國外家庭領養了。”李惠瓊專門為每個離開福利院的孩子制作了一本相冊,里面記錄著孩子在福利院的生活點滴,李惠瓊想念他們的時候就會拿出來看看,她形容自己為每個孩子找到一個新家庭時的心情就像是“嫁出去了一個女兒”,而她每嫁出去了一個女兒,就收獲了很多的親戚,這些親戚時不時會給她發來孩子最新的生活狀態,看著這些孩子能夠融入社會過上家庭生活,對李惠瓊來說是做這份工作最快樂的事情。
李惠瓊對這些孩子視如己出,甚至比對自己的孩子更花心力。“謝福利”名字中帶福字,是福利院成立第二年就過來了的孩子,今年9歲。因為剛送到福利院的時候體型很小,大家都叫他“小不點”,他的成長過程可謂一波多折,從小體弱,患有腦癱、先天性心臟病、唐氏綜合征等多種疾病,每年冬天,他經常出現全身發黑的癥狀,如果沒有24小時看護,及時送去急救,隨時可能失去生命。“護送搶救的過程中,我們要不停地呼喊他的名字,不能讓他睡過去,因為一旦睡過去可能就再也醒不過來了……”“小不點”的生命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搶救中挺了過來,在大家的照料下,如今的身體狀態也比原來好了不少。
盡管很多時候,李惠瓊也要面對生命的逝去,每一次對于內心柔軟的她來說都是一次煎熬,都要哭紅雙眼,可也正是因為見證了太多像“小不點”這樣的生命奇跡,讓李惠瓊更加篤信自己工作的意義,更加熱愛這份工作。
一年救助800人次為幫助尋親足跡遍布省內外
除了兒童福利院的工作,李惠瓊還是南安市救助站的負責人,每年救助站都要救助數百人次,去年達到了800人次,這樣的工作成果在整個福建省的縣級救助站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救助站每年都要救助很多拾荒者,這些人當中有很多是老人,這些老人要么是老年癡呆癥被子女遺棄,要么就是精神出現問題走失了,受盡了人間苦難。”李惠瓊深深地同情這些人的遭遇,始終如一地用真情去對待他們,和他們相處。
“這些拾荒者被送到救助站時往往都一身狼藉,發出臭味,有的極度敏感,充滿戒備,這時候你不能著急著去問他問題,要先給他倒一杯熱水,煮一碗熱騰騰的面,面上攤個雞蛋,再為他洗個澡,換套新衣服讓他美美地睡一覺。”李惠瓊說。
為拾荒者找到家在李惠瓊看來是一項非常有意義而且很開心的事情,她覺得做這項工作必須要有愛心和耐心,要有親和力,能夠用熱情來感染別人。她往往是在與這些老人的相處中一點一點地去挖掘線索,她形容這就像是破案一樣,很多問題在他們這樣的“慢工”下找到了答案,創造了一個個奇跡,有時候哪怕只是獲得一點線索,比如一個大概的范圍,他們也會試著去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找,碰碰運氣。
“走失老人與親人相聚時的場景是非常感人的,看到他們相擁哭泣,對我們連聲感謝,讓我們覺得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值得的。”在李惠瓊看來,自己的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而就在這幾天他們還在忙著為一個來自寧德的老人尋找回家的路,目前唯一的線索就是老人的家在寧德一小附近,他們準備這幾天就出發去找找看。
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李惠瓊用她默默奉獻的十年譜寫了一段樸實而又動人的青春篇章。李惠瓊還會在她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發光,她說,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記者 鄒思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