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林看到路邊的水溝里有垃圾,就跳入溝中用手撿起。(林勁峰 攝)
“感謝你們沒有忘記我年輕時應征的那段歷史,在我年近花甲之際,還給我提供一個再立新功、再發揮當年那股勁的機會。這是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我要盡力,讓村里哪怕一天干凈一點也好。”這樣一封樸實無華的感謝信,寫信人名叫劉才林,來自南安梅山鎮的演園村,是一位退伍老兵,也是一名老黨員。他親手把信送到鎮上,為了謝謝組織上信任,交給他一份新任務。
一個人的努力 逐漸改變全村
劉才林生于1957年,上世紀70年代入伍參軍,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子弟兵。在戰場上,他做過炮兵、通信兵,也曾是炊事班長,不論在什么崗位,他都勤勤懇懇、用心做事,立過三等功,并受到過通令嘉獎。
轉業回家后,劉才林曾經務農,也做過一些小營生。2016年,在即將退休的年齡,他卻走馬上任,被聘為衛生監督員。
自從劉才林成為衛生監督員,演園村的衛生情況得到很大改善。今年前7個月,在南安市的村一級衛生考評中,演園村基本名列前五,還常常排在第一。
演園村村支部書記劉愛全說,村容村貌的改變,和劉才林的努力分不開。“本來監督員的職責,是發現哪里有衛生問題,就通知衛生員清理。可他出門總是帶著掃帚、夾子、簸箕,發現路上有垃圾,就自己動手清理。”有一次,他們一起出門檢查衛生,劉才林發現路邊有碎玻璃瓶子,伸出手要撿,“沒想到,他的手卻被鋒利的碎玻璃劃傷,等包扎好了,他又返回現場,堅持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凈。”
每次想起這件事,劉愛全總是很感動。他說,有了這位特殊的衛生監督員,村里衛生環境一點一點地起了變化,“以前村民們覺得,交了衛生費,就該有人為他們打掃房前屋后。現在,劉才林讓大家相信,一個人的努力,可以逐漸改變全村面貌,也能改變村民的衛生觀念。”
一個好辦法 帶動大家自覺打掃
如今走進演園村,村民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道上隨意丟棄的垃圾幾乎絕跡。說到村里的變化,劉才林很有成就感:“做衛生監督員,不僅要勤于打掃,也要善于想辦法。”
最初,劉才林出門檢查衛生的時候,遇到垃圾,總是自己默默清理。后來,他有了新想法:保持整潔,不能只靠幾個人努力,應該發動大家的力量。
他想的第一個辦法,是給自愿打掃衛生的村民發紅包。“我檢查到誰家房前屋后有垃圾,就跟對方商量,如果他自己打掃干凈,我就給他發個紅包。錢不多,五塊十塊左右。”為了發紅包,他還買了很多紅包袋。
可是金錢獎勵的數額不大,村民們拿了錢,只能保證清理一次,沒法養成長期的衛生習慣。劉才林想到了第二個辦法,自掏腰包,給村民買掃帚、衛生桶等工具。“衛生工具每個月‘限量’發放,率先自覺打掃衛生的村民就能拿到。發放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他們養成保持環境衛生整潔的習慣。”這一招的效果不錯,有的村民看到別人領了衛生工具,自己沒有,會主動問劉才林:“為什么我沒有?”劉才林說:“只要你繼續保持‘門前三包’范圍的整潔,下一個月就有機會領到工具。”
一個老兵的信念 組織的交辦務必做好
其實,衛生監督員一職,本是當地為了照顧退伍老兵而設立的公益性崗位,劉才林的上任,讓演園村干凈了,卻臟了自己,也讓家人坐不住了。
“我每次出門,都把衣服弄得很臟,有時候一天要換三四套,妻子很生氣,她說如果我再做下去,就不給我洗衣服。”劉才林笑著說,妻子說到做到,有一段時間真不給他洗衣服了。“她不洗,我就自己洗,反正不能辭職。”
看到洗衣服這件事“威脅”不了丈夫,妻子還多次去找劉愛全,希望他辭退丈夫。妻子說:“他胃不好,自從做了監督員,一出門就是大半天,錯過了午飯、晚飯,身體會受不了。”特別是看到丈夫常常下到滿是蚊子、污水的水溝里清理垃圾,她就很心疼,“辛苦了一輩子,現在就應該享享福”。
坐不住的還有女兒。劉才林已經到了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家里并不差每個月這千把塊工資。女兒看到父親成天往外跑,與路上的垃圾、水溝里的雜物打交道,很是不解。她跟劉才林說:“爸,你如果缺錢,開口跟我說。你要多少,我給多少!” 可對于劉才林而言,衛生監督員這份工作,是一定要完成好的“任務”。“我是一名老兵,在部隊里,任務一定要保質保量地完成,當年,我接到什么任務都能出色完成,連給戰友做的飯,都比別人做的好吃。現在,我雖然年紀大了,可組織上交辦的事情,我必須做,而且要好好做。”
看到村里的衛生環境發生變化,劉才林的家人逐漸理解了他的堅持。
去年,本該退休的劉才林,被村里留下來,繼續工作。感念于組織上的信任,劉才林提筆寫下了感謝信,送到鎮上,表達自己“活到老、干到老”的心意。泉州晚報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莊文靜 黃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