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修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井中憲第修繕工程接近尾聲,并于近期重新對外開放。
昨日,記者來到中憲第,只見原本用于遮擋施工現場的簡易圍欄已經拆掉,里邊的居民生活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漫步于主厝、后落、萬化堂、書軒……記者發現多處建筑的地面、墻體、木構架等都得到妥善修繕,脫落、開裂的內墻進行了仿古修復,新換的木頭也進行上色,與原先木頭顏色相仿,中憲第的歷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得到最大限度保護。
“很漂亮,也干凈了許多。”住在中憲第的鄭阿婆高興地說,原先房子東倒西塌,每次臺風天都很害怕,現在房子修好了,人也舒心多了。
走訪中,記者還發現中憲第還配備了滅火器、消防桶、攝像頭等。“這是本次中憲第修繕保護的一大亮點,通過現代化手段保護這座‘國寶’。”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主任鄭新新表示。
微型消防站設在中憲第主厝前廳,擺放了滅火器、水槍、水帶、消防頭盔、破拆工具等滅火及配套器材,一旦有火情發生,工作人員無須等待消防人員到場,便可展開自救。
南安市文物保護中心還通過立項招標形式,向上級單位進行申報,獲批近160萬元資金用于購買設備,完善中憲第安全防范系統工程。
在鄭新新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監控室,只見4個顯示器,正實時顯示中憲第里里外外的情景。
“中憲第安全防范系統工程上周才通過驗收,施工時間大概和整個修繕工程同步。”安防系統工程施工單位負責人蔡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中憲第有48個攝像頭,還建有監控室,可以實時查看,并且配有UPS不間斷電源保護設備,萬一遇到突發停電,整套系統還可運行8個小時。
據悉,中憲第又稱大厝內,位于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是鄭成功后人鄭運錦于清雍正年間興建的,木料多采用臺灣優質杉木、楠木等,歷經12年才完工。初建時,共有房間112間,由于僭越古代封建禮制,對外佯稱只有99間,故中憲第別稱“九十九間”。2013年5月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憲第維修立項及方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同意,獲得下撥維修資金約900萬元,2017年年底工程隊正式進駐施工,目前工程接近尾聲,只剩部分加蓋、違建還未拆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