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百年金淘書院 現“完錢糧”石碑
碑記揭秘古人如何“交公糧”,部門啟動修葺,未來將申報“國保”
南安市金淘鎮虎櫥山的半山腰,一座古色古香的金淘書院矗立了一百四十余載。近日,在書院內偶然發現兩方清代石碑,其中一方清光緒“完錢糧”石碑頗為罕見,見證了中國古代糧稅制度;另一方“重修南安橋”石碑,則讓文史工作者疑惑:“南安橋”今安在?
這方清光緒“完錢糧”石碑頗為罕見,見證了古代糧稅制度。
“完錢糧”碑記 揭秘古人如何“交公糧”
紅磚黑瓦,石柱素梁,眼前的金淘書院古色古香,這里曾是泉州地區的重點學府,泉州中學、僑光中學均在此辦過學。
“僑光中學的校友回憶,他們讀書時聽聞書院有兩塊石碑,但都不知道在哪里。”金淘鎮副鎮長林志成說,大約一個月前,工作人員在書院角落的土堆里,發現了這兩方石碑。在初步請教文史專家后,大伙意識到碑記具有重要價值,于是鎮里給石碑裝上底座,清洗一番,又拓印加以保護。
前日,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聞訊趕來一睹石碑真容,很快她斷定:“這是泉州發現的第三方‘完錢糧’碑記,在民間較為罕見!”據悉,前兩方類似石碑,于20世紀90年代在南安水頭發現。
這是一方清光緒戊寅年(公元1878年),由“南邑十四都”的謝友仁和一眾鄉紳耆耄共同立下的石碑,碑文則詳細刻錄著“完錢糧”的細則,如“每完地丁錢糧銀一兩”,還聲明“如有違抗拖延亦予嚴拏究辦”。換句話說,這則碑文告知眾鄉鄰如何“交公糧”。
在中國古代,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米粟,納錢納糧合稱為“錢糧”,錢糧相當于古代賦稅的代名詞。黃真真認為,這一石碑內容相當于“完錢糧”,碑文記錄如何征收糧稅,還寫明地方官員不可“多索”,即不可假公濟私、中飽私囊。
黃真真介紹,“完錢糧”碑記具有兩大價值,一是“證史”,見證了古代泉州民間糧稅制度;一是“補史”,尤其是對地方官員的告誡,具有重要意義。
金淘書院一角
“南安橋”今安在? 一方石碑難倒眾人
同時發現的另一方石碑,卻難倒了眾人。這一刻著“重修南安橋”的石碑,讓文史工作人員發出疑問:“南安橋”何在?
先看碑文。石碑古舊,一眼望去有著濃濃的年代感,雖然金淘鎮政府還未來得及拓印,不過碑上文字依稀可辨。石碑上刻著“大清同治十年”,內文記錄的幾乎是當時為重修南安橋捐贈銀元的芳名錄。
不過細看之下,碑里有文章。碑上記錄的人名中,不少有官職或注明其出身,比如“進士”“舉人”“童生”“貢生”“監生”;捐贈者中,不僅有個人,也有商號,比如“合順鋪”。對此,黃真真認為,“重修”這樣的字眼,說明南安橋有一定的歷史沿革,碑文落款時間則說明此橋至少在清代之前已經存在;捐贈人多姓氏且捐贈者包括商鋪,說明南安橋在當地要么規模頗大,要么對民眾影響較深,應該是較大的公共設施。
然而,無論是《泉州府志》還是《南安縣志》,都找不到關于“南安橋”的記載。住在南安金淘的一眾鄉鄰,亦無人知曉南安橋的所在,眾人猜測南安橋或已拆毀。不過,石碑上的“進士葉應祥”或許是個突破口。據資料記載,葉應祥是清同治年間庚午科舉甲戌科進士,他是南安金淘鎮錢山村人。“找找鄉紳名士的族譜,也許能找到線索。”黃真真說。
啟動書院后落修繕 未來將申報“國保”
“完錢糧”石碑被發現后,金淘鎮政府表示,未來將把它作為金淘書院的附屬文物,更好地保護起來。
“金淘書院有140多年歷史,基本保存原建筑形態,是研究書院類型建筑的寶貴實物載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未來我們將為它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金淘鎮副鎮長林志成告訴記者,鎮里曾于2014年、2016年,對書院門廳、護厝及大廳木構架、屋面等進行修繕,改善了書院木構架局部槽朽、屋面滲漏現象,接下來將啟動對書院后落的修繕和改造,目前修繕方案正在設計中。
據介紹,金淘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與“閩南名剎”千金廟相伴,由金淘書院、僑光學堂組成,總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2平方米。2014年,金淘鎮政府規劃設計了一個囊括千金廟、金淘書院、僑光中學舊校舍的占地215畝金淘文化公園;2016年,部分已修繕的院落進行展示利用,融入“書刊閱覽室”“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服務室”“電子閱覽室”等。未來,金淘書院將被作為地方史展館,并打造成游客中心,更好地展示小鎮文化,使其成為僑鄉百姓的精神家園。(早報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林志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