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金淘鎮,一個月前在金淘書院的廢墟處,翻找出了兩方清代的石頭碑刻。水泥沙土蒙滿了碑身,專業人員清理了許久,才讓碑刻逐漸清朗:一塊是“完錢糧”,一塊是“重建南安橋”。
金淘鎮副鎮長林志成說,這是憑借一段老人的記憶才開始的尋碑之路。老人說,年少時他在金淘書院讀書,書院前立有兩塊古碑刻,今時再回到書院,卻找不見了。鎮里頭循著老人的記憶,一個月前終于找到。
找到的石碑清理干凈后,重新立在了金淘書院的山門外。前天,泉州文保專家黃真真特地前往踏勘。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金淘書院,如今是省級文保單位,明年將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林志成說,新尋到的這兩方石碑將作為書院的附屬文物,一同申報。
黃真真到金淘書院踏勘,辨認兩方碑刻
了解一下清朝的“完錢糧”
“這方‘完錢糧’碑刻,是我在泉州看到的第三方。”站在碑刻前,黃真真逐字細細揣摩。“完錢糧”中的“完”,是交納的意思,“錢糧”則是清末對田賦的一種稱呼。
黃真真說,這方碑刻的內容是光緒二年(1876年)清廷頒布的完錢糧法規,而后在光緒戊寅年(1878年)由南安金淘本地的鄉紳聯合立起的石碑,希望這個規定被全民看到。碑刻中寫道,民眾可以互相監督,新舊的糧銀都要交,如果有不交的要報官究辦。“而且碑文中還告誡地方官員不可以多索取,不可以中飽私囊。可以說,這是讓民眾也來監督官員了。”
黃真真說,這是她數十年文保工作中,保存得最好的一方“完錢糧”碑刻,早先她曾在南安水頭的石侖發現過兩方,可惜被置在樹叢中。她說,這樣的石頭文物,可以補充以往的文史內容,也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保護的價值。
碑刻上的“南安橋”在哪里
另一方“重建南安橋”石碑,時間上比“完錢糧”早幾年,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立的。
碑文的抬頭寫著“重建南安橋”,底下便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捐資芳名錄,刻滿了碑身兩面。金淘本地的文史專家一看到“南安橋”便來了興致,“從沒有聽過南安橋,不知道它身在何方,在《南安縣志》和金淘本地的文史書中找了許久,也沒有看到南安橋的記載”。
碑刻上的芳名錄,捐資的人有許多是舉人、貢生、監生這樣的讀書人,還有多家商鋪,姓氏上也囊括了遠近八九個村鎮的姓。專家們分析,這座橋應該是金淘比較重要的橋,承擔著公共交通的作用。副鎮長林志成說,接下來,他們將結合族譜尋找碑刻上捐資人的后人們,看看能不能找出點線索來。
關于這座“南安橋”,目前還沒有頭緒,若是你知道這橋,不妨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來相拍報。
金淘書院修繕方案正在設計
金淘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書院二進三落帶雙邊護厝,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有一個精致且令人過目難忘的八角形門廊,左右兩側是一溜排開的門前長廊。
金淘書院是泉州近代歷史上重要的學府,抗日戰爭期間,泉中中學內遷,金淘書院作為校舍。1946年,在金淘書院創辦私立學校僑光中學,書院成為僑光中學的校舍之一,一代代的學子們在這里求學,書院成了他們母校記憶的一部分。
僑光中學搬離后,書院荒置了許多年。2014年,南安開始重修書院,對門廳、護厝及大廳木構架、屋面等局部進行維修,改善書院木構架局部糟朽、屋面滲漏現象。據悉,如今為了更好地對書院進行保護修繕,相關部門已經在制定修繕方案,主要修繕書院的后落部分。未來這里將作為金淘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展館,與大家見面。(海都記者 黃燕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