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男子登記捐獻器官遺體》追蹤
捐獻遺體回報社會 六旬老人完成遺愿
昨日13時,一場簡單的告別儀式后,南安詩山鎮吾豐村66歲村民吳進忠的遺體由廈門大學醫學院的老師接走,此時距離他過世不到24小時。
老吳實現了自己的遺愿——捐獻遺體回報社會。今年6月中旬,老吳被確診患有肺癌,家庭陷入困境,在廈門市青年志愿者協會志愿者葉金圖的協調籌措下,他收到來自部門和社會的愛心款。困境之中收獲愛心,他深受感動,也想著回報社會。8月17日,在志愿者和家人的見證下,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幫助他完成捐獻遺體的登記(詳見泉州晚報8月18日第5版)。8月30日18時,老吳過世,他的家人撥通了南安市紅十字會的電話……
現場人員向遺體鞠躬,最后一次與老吳告別。
生前交代喪事從簡
過世后隔天就出殯
昨日12時50分,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老吳家中,將一束鮮花放在他的遺像旁。13時,老吳的遺體收斂入棺,被送入開往廈門大學醫學院的車上,工作人員、志愿者、家屬向遺體三鞠躬,最后一次與他告別。
“之前我還在和老吳視頻聊天,他很開心,用手勢與我交流,讓我有時間來找他泡茶。”志愿者葉金圖感慨,沒想到這么快人就走了。老吳的二兒子吳先生和小女兒吳女士眼噙淚水,車子慢慢地往村口開去,他們依依不舍地跟在車后。
“父親是個很善良的人。”吳女士哽咽道,“前不久,一個朋友打來電話說,他還欠著父親6000元錢。一開始只借了3000元,后來父親看對方有困難,又主動借出3000元。如果不是這個朋友打來電話,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事。父親患病后急需用錢,卻從未提過。”老吳過世后隔天就出殯,吳女士說,“父親生前交代,國家提倡移風易俗,他的喪事必須一律從簡。”
感恩熱心人幫助
決定回饋社會捐遺體
老吳的老伴身體也不好,前幾年做過開顱動脈瘤手術;大兒子已過世,大兒媳改嫁,留下一個孩子13歲,此前由老吳夫婦照顧;二兒子離婚,也有一個11歲的孩子;小女兒遠嫁湖北,現在在廈門打工。6月16日來自醫院“左肺小細胞肺癌”的確診,沉重地打擊了這個脆弱的家庭,巨額的醫藥費讓他們難以承擔,先后找親戚、朋友和鄰居借了不少,仍難以為繼。
葉金圖得知這一情況后,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先后在廈門和南安向政府部門和社會愛心團體等籌措愛心款。詩山鎮政府幫助老吳的大孫子申請了“同心助學 松柏成才”行動助學金5000元,吾豐村村委會給予了慰問金并幫助這個家庭申請辦理低保等,還有來自廈門愛心團體和南安相關部門的關懷。這一切讓老吳感到十分溫暖,獲知捐獻的遺體可用于醫學教學和科研事業,他決定登記捐獻,回饋社會。經過溝通,老伴和兒女也支持他的決定。
老吳過世后,家庭的重擔落在了他二兒子肩上。“這個家庭很困難,尤其是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會盡力幫助這個家庭,也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來一同幫助他們。”葉金圖說。
無私捐獻者不斷涌現
傳遞愛心彰顯文明
捐獻現場,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十分感動。她說,老吳雖然身患絕癥,依然用生命的余光為社會作貢獻。這也是繼碼頭鎮東大村柯世文老人后,今年南安第二位成功完成遺體捐獻的志愿者。83歲的老柯過世前一年登記捐獻遺體,之后不斷囑咐親人和村干部,定要實現捐獻。他擔心家屬不執行,甚至將火化所需的戶口簿藏起來。
記者了解到,在紅十字會、志愿者、媒體等多方進行走訪、宣傳等工作下,近年來涌現了許多像老吳、老柯這樣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今年南安市登記捐獻遺體器官12人。截至目前,南安市累計登記1295人,累計實現器官捐獻14人、眼角膜捐獻2人、遺體捐獻8人。”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遺體和器官捐獻既能促進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也能拯救等待移植的患者。希望越來越多的市民自愿登記,參與到遺體、器官捐獻的愛心接力當中。(記者 陳靈 黃耿煌 通訊員 周培煌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