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育秧基地正在加緊生產,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秧苗,助力春耕生產。
春風送暖,萬物復蘇,又到了農忙時節,南安有關春耕備耕的各項工作在全市各鄉鎮如火如荼地進行。昨日上午,位于康美鎮的南安市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工廠化育秧基地,一臺近3米長的全自動水稻育秧疊盤機邊上,堆放著不少育秧基質、育秧盤和提前泡好的種子。4名工作人員正加緊育秧,為農戶提供優質秧苗,助力春耕生產。
與傳統育秧不同的是,這里正在進行的是工廠化水稻育秧。在機器精準快速的操作下,一個個空的育秧盤整齊有序放上輸送帶,經過機器自動填入黑色的基土、淋灑營養水,經過浸泡的黃色谷種均勻地播撒到土上,再覆上一層土,一個個完整的育秧盤就從機器的另一頭出來。隨后,工人們將層層疊疊的育秧盤移至育秧暗房里,沒幾分鐘便壘起了數十盤。
“工廠化育秧是將稻種播撒在帶土的規格化育秧盤,發芽、出苗和育苗過程全部在盤內進行。”南安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黃春福告訴記者,相比傳統的育秧方式,工廠化育秧省時、省工、省地。
近幾年,南安市通過示范推廣,水稻機育秧、機插秧已經被廣大種植戶所接受,水稻全程機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但是以往機育秧后進行秧田管理時會受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育秧效果不大理想,制約機插秧的推廣與應用。工廠化育秧能夠克服溫度、水分、土壤等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有效保障育秧時間、秧苗質量。
“今年我們基地投入60多萬元建設了育秧暗房、溫室大棚和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等配套設施,在大年初二就開始做了試驗。”南安市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炳根介紹,只在育秧暗房里待1天的秧盤出苗率低,看起來比較稀松,并且苗長不高,而待了3天的秧苗長勢較好。
“開展社會化服務后,今年已經有美林、康美、官橋、英都、樂峰、洪梅、向陽等鄉鎮的種植大戶向我們預定了2000多畝的秧苗。”周炳根告訴記者,已經制作好的育秧盤在恒溫恒濕的育秧暗房存放2-3天,再移到溫室大棚里20天左右就能培育好,預計3月中下旬進行機插秧。這樣一來,工廠化育出的秧苗就能和機械插秧無縫銜接,從而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操作。
據介紹,為打造春耕生產新高地,南安市鼓勵發展更多農機合作社參加社會化服務。截至2020年,南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已發展到8家較大規模的服務組織,服務范圍涉及12個鄉鎮(街道),63個村8727戶次,服務面積從2018年2615.72畝次發展到2020年45769.01畝次,農業社會化服務全面推進,有效促進了全市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與此同時,今年,南安市供銷社統籌兼顧,提前做好春耕物資的調運、儲備。目前已儲備各類種子9.3萬公斤、化肥6820噸、農藥80噸,農膜13噸,確保春耕生產農資供應充足。(海絲商報記者 莊樹鴻 黃奕群 通訊員 吳昭環 黃種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