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發紙品包裝有限公司數字化生產車間內,長達幾十米的生產線上,僅有兩三名員工在操作系統。
■海絲商報記者黃睿超黃奕群文/圖
根據訂單,就能自行測算出所需用紙的長度,紙張損耗降低22%;紙用完了,還能自動接上新的紙,生產線的操作人員減少40%……車間的一系列變化,源于無處不在的數字化體驗。
近年來,南安不斷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2021年,南安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造賦能,依托龍頭企業示范作用,力爭2021年新增數字化車間認定2家以上,15項產品列入泉州市“數控一代”示范項目產品名單,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企業達50家。
車間變得越來越“聰明”
走進南安市恒發紙品包裝有限公司,懸掛在生產線上方的大屏幕上,生產車速、產品總長等相關數據滾動顯示,一目了然。
在長達幾十米的生產線上,僅有兩三名員工在操作系統。生產線一旁,成卷的原紙成片堆疊著。走進細看,每卷原紙都貼有一張二維碼。“每個二維碼就是原紙的‘身份證’,記錄著詳細的產品信息,能夠實現出入庫信息化和產品可追溯。”恒發紙品采購經理黃蘇鋒介紹道。
記者發現,在生產過程中,當原紙用完時,通過地面上的物流系統,原紙能夠自動上架并接紙,不間斷生產。“通過生產管理控制系統(MES),能夠實時采集生產過程數據,準確計算生產線上的原紙用料使用量,并自動補給。同時還能監控設備運行和產品狀態、即時糾錯或報警。”黃蘇鋒說。
生產出的成品也無須人工搬運,通過智能紙板物流系統,便能自主分揀,并自動輸送到貨車上。
大數據影響的不僅是生產環節,恒發紙品還建立了ERP管理系統,將紙板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行連接,實現銷售、倉儲、生產、服務和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
通過一系列“用數”,恒發紙品實現效率整體提高50%,不良品率下降50%的突破。
事實上,恒發紙品2014年就進行了信息化改造。2020年5月新建成的廠區更是投入大手筆進行數字化生產,投產不久,就讓企業切實感受到了大數據的力量。盡管受疫情影響,恒發去年年銷售額仍實現了同比5%的增長。“當數字在車間里流動起來,打破了傳統業務流程中的溝通困難,賦能員工快速分頭行動,工作效率自然成倍提升。”黃蘇鋒表示,2020年,恒發紙品被評為泉州市數字化車間。
去年同樣獲評數字化車間的還有南安市南益電腦針織有限公司。
在南益電腦針織生產車間里,沒有堆積的原材料和在制品、沒有密集的員工,少有人在走動,這看似簡潔的車間里,卻有著年產600萬件毛衣的龐大生產能力。這一切要歸功于南益研發的國內毛衫制造第一條不落地一體化智能生產線。工人做完一道工序,按一個按鈕,毛衣將會自動運送到下一道工序的工人手中。從毛線到織片、從織片到成品的全程不落地生產。
生產車間內,845臺電腦橫織機并網運行,產能由傳統工藝15000件/天提升至30000件/天,產品不良率降低至0.5%以內,實現生產過程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記者發現,南益電腦針織有限公司運輸線上的每個載具都配有芯片,能夠記錄每位工人所完成的每一道工序。“基本上一件衣服做完后,就能直接計算出工人工資了。”南益電腦針織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廣泛
恒發、南益的數字化車間是南安推進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南安積極統籌推進全市產業數字化工作,推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全市工業互聯網水平。數據顯示,南安累計培育6家福建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12家泉州市數字化車間企業,行業龍頭示范點帶面作用不斷顯現。九牧廚衛、閩發鋁業等45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累計實施59個省級“兩化融合”重點項目,總投資達37.71億元,信息化、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不斷深入。
南安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南安市將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200臺(套),培育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
在南安的各個產業中,自動化程度高、機器人應用較為廣泛的要數汽車配件行業了。位于南安霞美鎮的泉州雙塔汽車零件有限公司,是較早進入汽配領域的企業之一,也是較早使用機器人來替代人工生產的企業之一。
走進雙塔,各類機器人設備正代替著工人進行作業。將產品放上工作臺,點焊機器人就能自動進行焊接。當完成一個零部件的焊接后,機器人還能自動旋轉方向,完成另一個零部件的焊接工作。而工人只需在完成焊接的工位上換上新的零部件即可。雙塔汽配技術部經理、高級工程師蘇志偉告訴記者,該機器人能夠同時進行3個工作的零部件焊接,能節省4名工人。
據悉,10年前,雙塔已引入機器人設備。機器人的應用,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和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產品的制作精度,減少了人為失誤。在智能化生產上嘗到甜頭,為提升生產效率,雙塔每年都會投資上百萬元用于增加智能化設備。高端的生產技術,讓雙塔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在去年疫情影響下,雙塔的銷售量仍有著和前年持平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