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從電影院坐記者的車回家,9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吳清波一路上時不時就哼唱幾句,到家后又拿出當年從戰場帶回來的搪瓷杯,一遍遍擦拭,放在回國后拍的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前。
吳清波當年從戰場帶回來的搪瓷杯和年輕時的軍裝照
照片上的吳清波,穿軍裝,戴軍帽,兩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轉眼就70年了,看到這張照片,就像遇見年輕的自己,更會想起當年的戰友!”他說,這張照片是他剛從朝鮮回國時,在浙江拍的,身上還帶著戰場的氣息。
10月16日下午,南安市人民武裝部、南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軍紅戰友創業營泉州營特邀老兵代表觀看電影《長津湖》。吳清波接到邀請后,很高興,從南安市侖蒼鎮蕉坑村家里出發,在大兒子的帶領下前往電影院。大家將這位抗美援朝老英雄,請上了“C”位。
“我是中國人民志愿軍12軍31師93團通信兵吳清波!”雖然已96歲高齡,吳清波的身板還是相當硬朗,說話聲音也甚為洪亮,回憶抗美援朝戰場往事時,原本慈祥的目光變得堅毅甚至銳利,“電影里的那些沖鋒殺敵的戰士,像極了當年的我們,為了祖國和人民,不要命一樣地戰斗”。他說,比起犧牲的戰友,自己是幸運的,看著這些年國家越來越強大,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如果真能重逢,戰友們看到這些,肯定也會很開心的”。
練就“絕技”,屢屢躲過炮火完成任務
“作為一名軍人,就要服從命令,指哪打哪!”吳清波說,自己從小就在蕉坑村長大,1949年4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11軍31師93團的一名戰士。解放后,他其實非常想回家一趟,看看自己娶過門的老婆還在不在家里,新婚第二個月,這對新人就分開了,但是新中國剛成立,自己作為一個兵,肯定要聽命令,“我讀過點書,知道有國才有家”。
吳清波記得很清楚,跟隨大部隊跨過鴨綠江奔赴戰場是在1951年3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但是在3月記得很清楚,因為我是南方人,對冰雪很敏感:這個時節在南方老家都開始暖和了,過江時卻看到結著很厚的冰,車輪軋過去,聲音聽著對我來說是很怪的感覺”。
過了鴨綠江,第二天早上就開始打仗了。“敵人的飛機在天上扔炸彈,很多,很囂張,我們就白天隱蔽起來,晚上打或者行軍。有時候,白天遇上了也要打,但把敵人放近了再打,這樣他們的飛機怕炸死自己人,就不敢隨意扔炸彈了。”吳清波作為通信兵,經常要在戰場上到處跑,對敵機很敏感,甚至能看到低飛時的飛行員,“這就是說對方也能看到我,一定要隱蔽好”。
每個單位的位置、距離、路線以及沿途情況都要熟記于心,口令、路標、信號和敵我識別標記更是必須過目不忘。“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一旦出錯就會給大家帶來危險,戰場上就是一條條活生生的命啊!”長時間下來,吳清波還練成了一些“絕技”:夜色黑咕隆咚的時候,就用摸石頭和樹干來辨別方位,東南方向一般比較光滑,西北方向一般比較粗糙,以此一次次躲過炮火完成任務。
吳清波的立功證書
“有時幾天都沒吃的,甚至喝尿解渴”
在吳清波的記憶中,他和戰友們除了要面對敵軍的火力,還要經受住物資短缺的考驗,“沒有吃的,穿得很薄,時不時會聽到有人凍傷甚至凍死”。
有一次突破敵人封鎖線時,吳清波身受重傷并回國休養。傷病痊愈后,他又向上級請戰,并如愿重返朝鮮戰場,參加上甘嶺戰役,擔任12軍31師93團保障分隊的通信員。
“太慘烈了!整個山頭被炸過了一遍又一遍,原本堅硬的土,變成了松松軟軟的感覺,用手一抓一大把,還有股彈藥的味道。”吳清波抹了抹眼睛,講起了自己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出防空洞去執行任務,途中遇到了敵軍炮襲,“就在不遠處爆炸,我感覺有個東西從背后飛了過去,定住神后趕緊又貓下腰,跑回自己的防空洞”,高興地向營長報告任務完成。
“營長把我拉過去,把我的衣服脫下來,一看,背后破了個大洞!營長就說我,你還笑得出來,差點就沒命了!”吳清波說,當時第一反應也是很怕,只要稍微角度偏點或再深一兩厘米,就沒命了。但他又馬上開始心疼棉衣被彈片割破了,這可是抵御寒冷的寶貝,“我就只有這么一件,有些人還沒有,沒地方去補充的,后面還得靠著它才不會被凍死啊”。
在抵御寒冷的同時,饑餓也是最兇狠的“敵人”之一,有時候連著好幾天都沒東西吃。“后面大家就養成習慣,有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小口啃,只要感覺肚子進了點東西,就馬上停住,把東西收起來,放著下一次餓得受不了再拿出來啃一小口。”吳清波還記得,當時餓得受不了,又沒東西吃的時候就把雪刨起來“騙騙嘴巴和肚子”,最極端的時候為了活下去,甚至喝自己的尿解渴,“大家就一個信念,只有活著,才能殺死敵人”。
和戰友抓了四個俘虜,榮立二等功
吳清波說,自己有時候做夢都是匍匐前進、跳進彈坑、被炮彈震暈、醒來后繼續前進……這些都是埋藏在記憶深處執行通信任務時的場景,醒來基本上是因為兩種情況:勝利完成任務,高興地笑醒了;被炮彈或子彈嚇醒了。
“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拼殺,上了戰場就不怕死了,怕也沒用,只有先把敵人殺死了自己才安全!”他說,只有處于完全優勢才會考慮抓活的:有一次,他帶著戰友去執行任務,摸上去把一個哨兵抓住,用繩子捆好之后,后背貼后背把他背下來,逼問出了口令,然后用機關槍尾部綁手電筒照進去,拿著手榴彈,喊話問幾個躲起來的“要不要出來”,要是不出來就拿手榴彈炸進去,“他們就出來了,總共3個人,我們就把他們抓起來了”。
這一次行動,抓了一個美國士兵和三個韓國士兵,吳清波也因此榮立二等功,“當時我們已經控制住局面了,才會去抓活的。那個過程很緊張驚險的,只要是對方一個不同意或有什么其他動作,肯定用手榴彈炸進去”。
在朝鮮戰場的三年多時間,吳清波頂著槍林彈雨,很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我的很多戰友,年紀輕輕就犧牲在戰場上”。他又抹了抹眼睛,一直感嘆自己年紀大了,很多戰友的名字逐漸忘記,卻始終不會忘記當初就是大家背靠著背、以性命相托去戰斗,“我只是比較幸運,才活了下來”。
回憶戰場歲月,已96歲高齡的吳清波目光變得堅毅起來
“要懂得惜福,才對得起犧牲的英雄”
轉眼70年過去了,在朝鮮戰場上榮立二等功的老兵吳清波,已是九旬老人,跟家里人平靜地生活在老家村里。
“我已經記不清很多事情了,但有一個印象卻越來越清晰,就是一群年輕人勇敢地沖上去跟敵人戰斗!”他擦拭著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也是唯一一張穿著軍裝拍的照片,仿佛又跟70年前的戰友們重逢,“犧牲的戰友是真英雄,我算不了什么,我為能有英雄戰友而驕傲和自豪”。
一個印著“贈給最可愛的人”的老舊瓷缸,一個裝滿軍功章的文件袋,成為吳清波留存至今的鏖戰紀念物。“當年回國的時候,心情特別激動,高興得都沒留意什么時候過了國境線,直到下了車,才猛然松了一口氣:真的活著回來了!”他說,部隊回國后在浙江休整了一段時間,還給大家拍照,他的這張照片就是在那個時候拍的,一直留到現在。
解甲返鄉后,吳清波做過一些公職。他說,從朝鮮戰場上回來后,很驚喜的是媳婦一直在等著他,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沒有戰火的威脅,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更懂得和平的寶貴。我們國家現在強大了,一定要更懂得惜福,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這都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吳清波說,他現在每頓飯都是一小碗飯配一點菜,“有肉有菜,比起在冰天雪地中忍饑挨餓,已經好太多了”。
夜色降臨,吳清波堅持送記者驅車離開。“我能活著沒死在戰場上,是很有福氣的;現在國家這么強大,只要肯勤奮工作、努力奮斗,就有奔頭,大家都很有福氣!”他說,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才對得起犧牲的英雄,“后世子孫能過上好日子,他們的血才沒有白流”。(海都記者徐錫思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