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兩金費去盡空,今旦流落只蘇州,元和為乜一身來落泊,千辛萬苦朝思暮想………”昨日上午,在省新鎮南音協會培訓班內,一場“畢業演出”在此舉行。
臺上,有活潑可愛的小學生,也有白發蒼蒼的南音傳承人,共同演奏清麗高雅的古樸旋律,令人瞬間靜了下來。
通過培訓,孩子們也可以上臺表演南音了。
傳承南音他堅守了7年
記者了解到,這個暑期南音公益培訓班從2016年開辦至今,已經走過了7年,培訓了上百名學員。
“我12歲就開始學習南音,還曾師承名家,后來因為外出做生意就擱置了。”2016年,60歲的王世謙回到省新,重新拾起心愛的南音,并擔任省新鎮南音協會會長。
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他自掏腰包裝修了南音教室,又自費購買樂器,教授起了南音。
除此之外,王世謙還有一雙“火眼金睛”。“遇到好苗子,我一定會把工作‘做到家’,讓孩子們堅持學下去,讓家長更加支持。”為了培養這些“好苗子”,除了暑期南音培訓班,王世謙還堅持每周日到南音班,陪伴教授他們研習南音……7年的春夏秋冬,王世謙一次不落。
為了讓南音走進課堂,王世謙還推動省新鎮南音協會與南安五中、南金小學開展共建,開設基地班,將南音課程固定為學校興趣班,每周至少開課一次。
“南音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是泉州的寶貝,沒有傳承下去多可惜啊。我作為南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然要竭盡全力培養接班人!”談及堅持傳承南音的原因,王世謙坦言道。
他告訴記者,省新鎮南音協會始終致力于推動南音的傳承、發展,目前社團里老、中、青的比例很合理,傳承不曾出現斷層。“今后,南音暑期公益培訓仍將繼續開辦,讓更多青少年在這里喜歡上南音,并推動南音的普及。”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南音協會的孩子們換了一批又一批,而王世謙和其他老同志卻依然堅守在原地,培養著一代又一代南音接班人。就像他所說:“種子種下了,說不定哪天就能開花呢。”
接力南音她們返鄉授課
記者了解到,7年來,南音公益培訓班已培養了不少熱愛南音的人才,他們不僅多次獲得泉州、南安兩級南音演唱演奏比賽名次,還有學生將南音興趣發展成了專業,就讀泉州藝術學校、泉州師范學院等。
在這個暑期南音公益培訓班,就有4名“歸巢”的學生,返鄉為30多名小學員講授南音知識,傳授技藝,她們就是來自園內、省身、南金等村的尤佳明、蔡婉茹、尤婉茹等人。
“6年前,我也跟這群小孩一樣,受到過老師們的幫助。”來自泉州師范學院的尤佳明告訴記者,當時就讀初中的她就報名了暑期南音公益培訓班,“沒想到,就此激發了我對南音的興趣,還把這個愛好變成了現在大學就讀的專業。”
對于王世謙對自己的幫助,蔡婉茹仍記憶猶新。“下課時,他會開車順路把我們送回家,考試時還特地拜托泉州南音樂團的名師,幫我們做考前指導。”蔡婉茹說。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正如歌詞里那樣,這一次,三人以支教老師身份,再次走進了這個熟悉的南音課堂,為學生們教授南音。7月10日以來,除了教授南音唱腔,她們分工合作,有的教授琵琶、三弦,有的教授二弦,有的教授洞簫……她們從這里走出去,又將學校所學的知識帶了回來,運用到南音課堂。
“以前,是老師為我們打開了南音之‘窗’,現在我想接力下去,讓更多的孩子們了解南音、傳播南音。”如今,學生們也和王世謙一樣,努力傳承起了南音。(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黃達明 陳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