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這是《詩經》里古人訴說的鄉土之情。“我是誰,我從哪里來”,這是無數海外華僑華人踏上尋根路,縈繞在心頭的問題。
《祖孫四代尋根南安完成先輩“莫忘故土”的遺愿》《闊別近百年后,菲律賓僑親赴泉州南安謁祖》……攤開多年來的《海絲商報》,一個個僑胞尋根故事總少不了一個名字——陳少峰。
作為一名菲律賓歸僑,陳少峰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尋親專業戶”,僅10年間,他就幫助了近20名僑胞尋親成功。
一次成功牽線他走上助僑尋根之路
“趁還走得動,我想見他一面。不過,他可能已經不在了……”回想起2001年第一次助僑尋根的經歷,耄耋之年的陳老伯黯然神傷的一句話,讓陳少峰記憶猶新。
陳少峰出生于華僑之家,上世紀90年代在菲律賓三寶顏市生活。近年來,為了讓孩子在家鄉接受教育,他搬回南安市詩山鎮居住,經常往返中菲兩地。旅居菲律賓的詩山鄉親陳老伯,便是他的在菲老朋友。
看到陳老伯思鄉心切,陳少峰便回到詩山。經過逐戶打聽、多方了解、核對信息,陳少峰終于在詩山鎮鵬峰村,獲悉老伯兄長在香港的準確地址和電話。當成功聯系上陳老伯親人后,陳少峰又趕回菲律賓幫忙辦理手續,讓老伯成功前往香港與兄長團聚。
“一見面,老哥倆和嫂子三人抱頭痛哭,令人動容。”陳少峰說,這一幕,讓他感覺“自己做了件好事”。從此,他走上了助僑尋根之路。
多年來,或受人之托,或主動介入,從南安到菲律賓,從晉江到馬來西亞,陳少峰一直行走在義務尋親的路上。尋親過程如同大海撈針,有時線索少,他會依照姓氏,找到對應村落翻看族譜,將能打的電話都打一通,不放過任何一個有聯系的細節人物。實在沒有線索的,他就到當地的廟宇咨詢,或到墓地對照碑文,一一查看……
尋根,讓老華僑看到家鄉的可喜變化。“這變化太大了,從前破舊的土房子、狹窄的小路,現在變成了嶄新的樓房、寬敞的道路了。”闊別數十年后回到家鄉,老華僑們紛紛感嘆“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了”。
尋根,讓新生代華僑能腳踏祖籍地,感受父輩、祖輩“落葉歸根”的情懷。前年,在陳少峰的幫助下,碼頭旅菲僑親雷金元的子孫回鄉謁祖,參觀父輩出資興建的金元大橋,感受濃濃赤子情,并主動捐資10萬元,助力家鄉公益事業,傳承父輩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
延續血脈親情讓尋根意義不止于相見
“我知道我的‘根’在中國,但我沒去過。”“沒有什么依戀感、歸屬感,我的祖父離開后,我也不想回去了”……在尋根過程中,陳少峰也會遇到新生代華僑尋根意愿不強的情況。這讓他意識到,尋根的意義和使命遠不止于相見,也讓他思考如何延續老華僑對家鄉的感情,讓更多新生代華僑愿意回來走走看看,不能斷了親情血脈聯系。
長期往返中菲兩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讓陳少峰看到了發展機會。“現在幫別人尋根,不希望今后別人幫我的子孫尋根。”這個想法讓陳少峰心生歸意。2010年,陳少峰把家人和孩子都帶回了南安。
“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講漢語、寫漢字,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里,‘根’就是故土,是難以割舍的情懷。”陳少峰說,這些年來,形式多樣的夏令營會組織華人家庭的中小學生回到祖籍地學習交流,這是很好的文化代際傳承,他也參與其中。
去年,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通過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賦能,幫助僑胞“一鍵尋根”,成為海內外鄉親互動交流的新載體。這讓陳少峰很興奮:“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的主動介入可以讓更多華僑更快找到自己的親人。”
尋根,又不止于尋根。尋根路上,一次次的中菲兩地奔波、一個個等待接通的電話,陳少峰樂此不疲,他說,“我只是想盡己所能,幫助更多的僑胞找到‘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答案。”
21年來,陳少峰已義務幫助27名僑胞順利找到祖籍地和家鄉親人。(記者 莊曉麗 黃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