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特殊時期,我們村書記為了方便村民,特地借了一輛貨車去拉快遞,讓大家備受感動。”近日,在翔云鎮沙溪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星兵這一做法,引發了村民的點贊。
記者了解到,村民互幫互助,這在沙溪村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兒,反而成為優良的傳統。
熱心村民組成“跑腿”隊伍
“最近特殊時期,又快過年了,到鎮區路途很遠又不方便,看到快遞足足有五六十件,有些還是急需藥品,我就想說借輛貨車,幫大家把快遞取來,‘無接觸’配送到村民家門口。”說做就做,陳星兵立刻跟村民借來貨車,戴上口罩,揣著取件“作戰圖”,驅車十幾公里來到鎮中心,對照取件清單在各個快遞點奔走。
不知不覺,大大小小的快遞堆積成山,一袋袋一箱箱的生活物資,塞滿了整輛貨車。隨后,他滿載著一車物資回村并親自送貨上門,沒想到這一舉動,被有心的村民拍下來發朋友圈點贊。
“不光只有我這么做,有車的村民只要到鎮上,就會在群里吆喝一聲‘有什么快遞要拿,有什么事要幫盡管說’。”陳星兵介紹,沙溪村是翔云鎮較為偏遠的村,到鎮區需要13公里多,村民們取快遞、購買生活物資都需要到鎮區,路程時常需要半小時。
“剛開始,村民有快遞要拿或者有什么需要,有車的村民如果到鎮里,就幫忙大家‘跑腿’,久而久之,村民們便養成了‘互幫互助’的習慣。”陳星兵告訴記者,這支跑腿隊伍目前已有10多人。
村民陳桂林就是其中的一員。“幫一個人也是幫,幫一群人也是幫,大家都是鄰里,舉手之勞。”陳桂林笑著說。
如今,這支熱心村民組成的“跑腿”隊伍,仍然活躍奔波在崎嶇的山路,化身成暖心“配送員”,到鎮區拉貨、取快遞,為村民“跑腿”,解決了村民取件、采購物資不便的問題。
鄰里互助已成優良傳統
村民互相幫忙“跑腿”,只是沙溪村“鄰里互助”的縮影。
2018年以來,沙溪村村委會牽頭創新‘鄰里守望’新模式,堅持結對幫扶和愛心救助,每1至2年從村里挑選最困難的家庭,或者發生重大變故的家庭,全村進行愛心接力。
陳星兵告訴記者,去年11月,村民老陳不慎摔傷,傷情嚴重,但是家庭困難的他,一時之間拿不出治療費用。“當時,村委會就在村民群里發起了愛心救助接力,僅半天就收到了3萬多元愛心款。”
“通過這樣的舉措,我們幫助一個個家庭轉危為安,讓一個個家庭重新燃起生活希望,所以我堅信,有愛的沙溪,一定越來越美好。”陳星兵說,5年來,沙溪村已先后自發為困難家庭募捐金額達30萬元,不僅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更形成鄰里互助的濃濃氛圍,讓老有所助、弱有所扶、幼有所教變得觸手可及。
“這次疫情政策優化調整后,更有好幾個在外鄉賢,主動幫忙聯系,購買退燒藥,布洛芬等鎮痛退熱藥。”陳星兵告訴記者,自村里推行“鄰里互助”舉措以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的大變化,村民從“各掃門前雪”到“互掃門前雪”,沙溪村從“小村莊”變“大家庭”,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在沙溪村已蔚然成風。(記者 賴香珠 通訊員 柯琳琳 張雅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