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新綠,植樹正當時。隨著植樹節的到來,南安各地搶抓春季造林有利時機,紛紛開展各式各樣主題活動,掀起植樹造林熱潮。
近年來,南安市認真開展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目前全市森林面積158.5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563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2.7%,并榮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
受損山體披新裝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梅山鎮水口村后山,當地人稱“佛頭山”。沿著山道蜿蜒而上,兩旁的樹木枝丫嫩綠,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在地上,綴得山間春意濃濃。從遠處望來,翠綠的山林郁郁蔥蔥,早已不見當年受損山體的模樣。
“2015年,一場山火把整座山都燒禿了,從金仙高速上看過來,土層都裸露出來了。”水口村黨支部書記謝小彬告訴記者,受損山體不僅不美觀,還造成山上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而水口村佛頭山就位于金仙高速南安段沿線位置,是泉州市對外的重要窗口。
2016年,梅山鎮水口村高速公路森林生態景觀通道項目啟動建設,項目將對599畝受損山體進行復植復綠。“受損山體如果要植樹造林,一般會選擇耐旱耐瘠薄、生長速度快、郁閉早、綠量大、發揮生態效益快的速生樹種‘馬占相思’。”梅山鎮林業站站長黃朝陽告訴記者,佛頭山約種植10萬株“馬占相思”,2016年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
“俗話說‘種樹容易存活難’。我們不但要把樹木栽下去,還要保證活下來。”黃朝陽說,為了守護這片青山,從林地清理、苗木栽植到撫育管護等工序,他們都是嚴格按照營造林技術標準進行規范管理,并且聘請了專職護林員巡山護山,植被恢復效果明顯。截至目前,佛頭山“馬占相思”已郁閉成林,大部分樹高8—11米、樹徑6—14厘米,超額完成績效目標。
隨著綠植茁壯成長,清澈的溪流環繞著翠綠的山林,青山環抱,水口村正逐步展現出一派山水相融的生態畫卷。
林城相依生態美
3月,豐州鎮燎原村松林改造山場(燎原村后山)也到了春林初盛的季節。
12日,記者來到燎原村,漫步在寬敞整潔的休閑慢道上,一側是疾馳而過的動車,一側的樓房“身披紅裝”極具閩南建筑特色,放眼望去,滿山綠樹縈繞、紅裝樓房沐浴在陽光下,相映成趣。
“以前這座山的立地條件差,山上很大一部分是‘老頭樹’,樹種矮小瘦弱。遠遠望去,整座山光禿禿的,非常糟糕。”豐州鎮林業工作站站長蘇瑞琳告訴記者,2018年以前,這片生態公益林地飽受病蟲害侵擾,植被稀疏。
據介紹,松材線蟲是一種松樹寄生蟲,于松樹而言是毀滅性疾病。該病致病強,擴散蔓延迅速,造成松樹死亡快,危害性大,防治困難。
“2017年,燎原村后山改造項目啟動,將馬尾松全部砍掉,留下木荷、相思樹等闊葉樹。2018年,南安投入近123萬元對該地塊進行植綠復綠工作。”蘇瑞琳介紹,燎原村后山共完成植樹造林面積672畝,種植11萬株耐旱耐瘠薄的速生樹種“馬占相思”。
經過多年的種植養護,禿山披綠衣,山清水秀的綠色家園回來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飽滿。“看著這些樹木的長勢越來越好,我們都很開心。”望著滿眼的青翠,黃阿伯表示,如今山上環境好了,空氣清新,不少村民和前來村里游玩賞光的游客都會到后山走一走,這里成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豐州鎮燎原村后山松林成功改造,建設北山森林公園林分提升工程,開展拆墻透綠、口袋公園等工作,營造“四季有花,四季皆綠”的森林生態景觀……這些都是近年來南安市植樹造林工作成效顯著的縮影。
記者從南安市林業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南安市持續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全市共完成植樹造林面積近13.8萬畝,其中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5.46萬畝、珍貴樹種造林1.42萬畝、油茶造林0.23萬畝;完成森林撫育30.8萬畝,封山育林11.26萬畝;建設英都、碼頭等珍貴樹種示范區1186畝;推進設施油茶和竹林建設6830畝。
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2023年,南安制定國土綠化方案,全市將開展植樹造林1.04萬畝、森林撫育3萬畝、封山育林1.1萬畝,并力爭到2024年,城市建成區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以上,中心市區(街道)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0%以上,完成林業碳中和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海絲商報記者 傅雅蘭 黃奕群 通訊員 黃達龍 鄭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