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白沙消防工貿有限公司的工人
在組裝泡沫自動滅火系統成套設備(陳鑫煒攝)
輝煌水暖設計部近期獲得多項紅星大獎,圖為設計部組員們聚在一起討論設計
閩南網1月22日訊 創新,英文為“bringforthnewideas”,一般解釋為創造新的。常被認知為改革的結果,而改革被看做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2012年的南安,更是不乏創新之舉:出臺33條引才優惠政策、1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2012年專利申請4459件,授權3319件……累累數據的背后,是什么力量促使“創新”在南安心中落地生根呢?
關鍵詞 以人為本
登高端競技平臺
工人心中的“成才地”
去年12月19日,有中國設計“奧斯卡”之稱的“2012中國設計紅星獎頒獎典禮”在北京成功召開。與全球1279家知名企業的5348件產品同臺競技,國內外資深評審團的評判把關,南安輝煌水暖的7項設計產品獲得一致好評,一舉奪下7項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其中,設計師江鎮林的兩件設計作品均在其列。其中一件名為“金樽玉宴”,以依賴“觸碰方式”“分色處理”的創新設計,更是吸盡攝影師的膠片。
“金樽玉宴”的誕生,在小江的描述中,是一個包含糾結、醞釀、痛苦與快樂的百味人生。他回憶說,在去年中旬,主管提出,“研發一款禮品型,兼具觀賞、收藏價值的水龍頭。”研發組的所有成員,在會議室里,便拉上窗簾、關燈、閉上眼睛,人人靜下心“冥想”,而這一想就是3天。
“將手機的觸感原理,融入到水龍頭的控制中”,說到最初腦海里這靈感一動,小江天馬行空式的想法,鼓動了成員的積極性,和更多的發散思維,“如何規避成本過高”、“技術條件如何跟進”。但小江認為,“創新的附加值,不能以現在虧折衡量”。經過近4個月的設計和說服工作,小江的方案終于得到研發成員的認可、支持,如今,方案不僅被報送評獎,設計研發也進入了流程。
“那種‘難產’的痛苦,伴隨著雛形的誕生,興奮的心情難以言喻。”小江說。
關鍵詞 以財引材
千萬資金做獎勵
266名“高人”來南安
據2012年的一份南安人才工作情況匯報中顯示,近年來,全市人才隊伍中具有本科、大專學歷人員年均增長6.8%和8.2%,2011年底全市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高層次人才2200多人,占全市人才總量的2.2%。同時,記者獲悉,南安市新出臺的33條引才優惠措施,兌現人才工作獎補資金近1000萬元。
“企業對創新有了非常明顯的重視”,小江說,他所工作的輝煌水暖,加大了對員工的創新投入,如專利、創新等獎勵設置。同時,公司會有計劃地安排研發人才,擺脫原本枯燥的辦公室,展會、自然、城市等不同環境,一方面拓展訓練,一方面尋找靈感。除此之外,小江說,企業對員工的福利越來越豐厚,從原本的衣食住宿,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的精神生活,如成立各種協會和興趣小組如騎行、籃球、文聯社等文體協會,通過舉行比賽、晚會等方式鼓勵員工參與,并予以獎勵。
除人才引進之外,南安企業一直積極修煉“內功”,并借助政府“東風”,為培養人才、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此前,南安市召開創業創新大會,出臺服務民企“二次創業”政策,安排了3.5億元專項資金。創新招商機制,深化“三維”對接,設立駐外招商小組和回歸人才工作站。加快改制上市步伐,益川設備、大方海綿成功登陸天交所,上市后備企業滾動發展至60家。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開展自主創新“三年行動”和“五清零、六提升”行動,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6個、省重大科技專項1個、省工業轉型創新技改項目12個、1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280個,新增1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工程(企業)技術研究中心;新增2枚中國馳名商標,總數居泉州市第2位;率先在全省設立縣級市長質量獎,新增2家省級質量管理先進企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13項。
作為一個研發從業者,小江認為,一個企業成功需要在創新、營銷和產品品質上下苦功,任何一個百年品牌,都是依靠其源源不斷的創新,保留住品牌價值,一個抱殘守缺的企業的壽命非常短暫。這就需要一個企業持之以恒、傾心創新的投入和決心
關鍵詞 才以策聚智
多舉措“招”人才
政企再謀創新策略
為了更好地引才聚智,南安還設立有每年1000萬元的人才工作專項資金,進一步提高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及其團隊在住房購房、職稱評審、培訓學習、薪金激勵等方面提供優厚待遇;推進“政產學研”校企合作,努力推進引才關口前移,構建“校企合作、網上互動、博士后工作服務、駐外人才引進、企業人成長”等“五大平臺”;積極打造“人才之家”,促進人才之間的學術交流,了解人員生活情況、排憂解難等。
為進一步增強創新驅動,南安市市長王春金要求,2013年,要增強科技與人才的支撐作用。首先,圍繞省級科技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持續開展“五清零、六提升”行動,組織自主創新“三年行動”考核驗收,啟動“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建設,建好國家水暖潔具產品質檢中心,積極申報國家石材建陶產品質檢中心,實施超100萬元重點技改項目300個以上力爭新增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工程及行業(企業)技術中心,完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服務平臺全面提升計劃,籌建“一院一站一中心”,進一步密切產學研協作,建立2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對接60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一步提高產品設計、制造工藝的專利比重,獲專利授權2600件以上。強化人才政策導向作用,統籌用好人才專項資金,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匯聚更多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實施新生代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籌建石材學院、九牧學院和閩南科技學院二期,促成3~5個緊缺急需專業研究生培養基地。
此外,要著力打造現代企業集群。深化民企“二次創業”,推動技術研發、產權制度、管理機制、品牌運作和商務模式全方位創新,實現量質提升。同時,優化提升企業發展環境:包括完善中小微企業扶持服務體系,支持行業協會在服務同業、信息交流、行業自律、政策傳導等方面發揮作用,強化銀企對接協作,加強用地保障,開展跨區勞務協作,完善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外來人員穩定工作、安心生活。扎實推進“營改增”稅改,減輕企業負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