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8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洪泓塬 洪方博濤 文/圖/視頻)27個燈陣、約1萬余人、百米長的纜繩、串起的千余盞燈籠……2月18日晚,泉州南安市英都鎮人頭攢動,“拔拔燈”如約而至。“燈龍”過境之處,鞭炮齊鳴、煙花絢爛、熱鬧非凡。
燈光如流水,再現“海絲”盛景
晚上六時六分,活動正式開始,成串的燈籠猶如一條條長龍蜿蜒穿梭于英都巷弄之間,形成綿延數千米的紅色“燈龍”。每個燈陣前都有一名青壯小伙,肩負繩索作拉纖狀弓身前行,其余男女老少則隨后緊扶燈繩,生動地再現當年英溪船夫拉纖時逆水行舟艱難拼搏的壯觀場面。
小朋友們也“拔”得起勁。“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拔拔燈’”“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燈陣里,小朋友的聲音此起彼伏。八歲的小朋友洪凱在媽媽的帶領下,專程來體驗“拔拔燈”活動,他媽媽笑著表示,“現場很熱鬧,參加‘拔拔燈’很有意義,也可以讓他體驗到團結所蘊含的力量。”在熱鬧的氛圍中,一代又一代人傳承著“拔拔燈”的優良傳統。
燈陣穿梭于村落之間
傳統習俗一代又一代傳承
長長的燈海,隨著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燈前后晃動,熠熠生輝。同時還有舞龍舞獅、大鼓吹、南音等各種富有閩南特色的隊伍穿插其中。
富有閩南特色的隊伍穿插在“拔拔燈”中
燈陣穿梭于村落之間,所到之處,家家戶戶在門口燃放焰火、爆竹,俗稱“迎燈”,還有很多村民拿出礦泉水、飲料等,擺放在燈陣兩側,供拔燈人員和游客飲用。一茶葉店還奉上一杯杯熱茶,“很多人沒辦法隨身攜帶水,一杯熱茶正好為大家解渴解乏。”
在拔燈長龍中,有不少游客的身影。“太壯觀了!”游客劉先生在社交平臺上看到關于拔拔燈的分享后,帶著孩子從廈門驅車前來,“趁著孩子們還沒上學,帶他們近距離地感受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的獨特韻味。”
燈陣的繩索串聯起燦爛的泉州海絲文化
“從手上的一根繩索,看到了燦爛輝煌的泉州海絲文化。”游客陳女士表示,“拔拔燈”踩街活動很有意思,可以“沉浸式”體驗民俗,深刻感受海絲文化的魅力。
南安英都“拔拔燈”活動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辦,其源起于南宋纖夫“拔船”,定型于明萬歷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英都自古為南邑富庶之鄉,境內英溪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驛渡,溪道“九曲十八彎”,水急灘險,來往航運只能用駁船運輸,逆水行舟時則需船夫拉纖,俗稱“拔船”。
后來,當地群眾將其融化到了“游燈鬧春”的民俗活動之中,以此祈盼河運平安,年豐丁旺。2008年,南安英都拔拔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全國九大“燈會”之一。該習俗展現著當年泉州內河驛渡運輸繁榮的情景,佐證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