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新”而行 向“高”而攀
——南安市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發展專題培訓班側記
新質生產力是什么“力”?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南安的優勢傳統產業如何借“力”攀登、釋放澎湃動能?新發展格局下,南安又該借“力”搶占哪些新領域、新賽道,勇當排頭兵?當前,“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不僅寫入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也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首位。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是否繁榮,與干部隊伍的思想觀念、創新理念直接相關。
在春潮涌動、萬物競發的時節,3月14日—22日,南安緊跟時代步伐,第一時間開展黨政干部“新質化”學習活動,組織鄉鎮(街道、開發區)、市直經濟部門、市屬國企的52名主要負責同志,來到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上海、蘇州、昆山,聚焦“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發展”主題,對標先進地區、學習先行經驗,進一步積蓄大拼經濟、大抓發展的勢能。
一行人參觀了解昆山鄉伴文旅項目(計家墩)。
一次對標先進的學習之行
“每個南安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站在C位,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斗正當時。”在龍年春節開工第一場大會上,南安動員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要燃燒激情、奮勇爭先,以“三個再出發”思想解放大討論為引領,堅持格物致知,破除慣性思維,不斷提升格局視野、認知水平、能力成熟度。在多次會議、調研中,南安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都明確要求跳出南安、泉州,到先進城市學習先進經驗,樹立起“善學趕超”的進取精神,尋找破題“密鑰”。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此行直奔“長三角”的3個城市絕非一時興起,而是籌謀良久的一次線下“追星”。昆山、蘇州、上海,一個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榜首城市,一個是“中國最強地級市”,一個是“長三角龍頭”,各自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
9堂專題課程、13次現場教學、1場座談交流以及2場主題研討……記者了解到,為開展好這期專題培訓,南安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會同上海交通大學老師多次對接、深度磨合。“具體考慮到每一門課程、每一個點位、每一個環節,目的就是要避免套路化、破除形式化、解決同質化的問題,讓整個培訓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大家經常是“埋頭拉車”,但偶爾也要“抬頭看路”,此次9天“雙城”的集中學習培訓,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學員們學習先進理念和對標長三角先進地區、學習先行經驗。
翻開課程表,精心“烹制”的南安“特色餐”干貨滿滿。《智能和雙碳時代的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產業、新賽道、新功能》……培訓期間,不僅有高校專家、學者,還有行政部門、國企集團、行業協會等“業務能手”,為學員們帶來一場場理論和實踐的“饕餮盛宴”。
同時,培訓“動”“靜”結合,組織學員們走出課堂、走進現場,先后到蘇州市昆山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點、計家墩鄉伴文旅、兆佳巷鄰里中心,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長三角北斗產業園、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等地開展現場教學,讓學員們切身體驗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在這場“充電賦能”“強筋壯骨”的教學中,學員們從“埋頭拉車”中解放出來“抬頭看路”,一路聽、一路學、一路思、一路議,更加全面、細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為南安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取經解惑、充電蓄能。
一次探路問道的解惑之行
南安曾經創造了不少“無中生有”“從無到有”的改革先例。如,水頭鎮從不盛產石頭到締造世界石材之都,侖蒼鎮從“打鐵之鄉”走出“水暖甲天下”,洪梅鎮不靠海卻把海鮮生意做到全國,遍布全國的南安商會將“南安人經濟”變成“南安經濟”……
站在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十字道口,南安迫切需要一場深刻的思想之變,用思想的破冰引領行動的突圍,推動更多“從0到1”“從1到N”的新突破,以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角已經吹響。到先進地區,我們看什么、學什么?
學規劃建設——培訓班學員們問道蘇州市規劃展示館、“與時俱進的昆山之路”成果展,汲取“一張圖紙繪到底”的經驗;探訪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學習園區“在合作中有特色、在學習中有發展、在借鑒中有創新”形成的社區商業項目形態;學習昆山市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安全更具韌性的理念;走進昆山鄉伴文旅項目(計家墩),掌握文旅融合新趨勢。
學科技創新——在昆山花橋集成指揮中心,精細化的大數據管理,解密賦能城市經濟發展的科技“密碼”;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在探索燃料電池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也展現出了引領力;在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制造項目中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北斗產業園、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一路走來看到的創新因子讓學員們備受啟發。
強黨性修養——走進中共一大會址、四行倉庫紀念館,重走總書記考察路線——平江路歷史街區、蘇作館,學員們感悟思想偉力,精神受到洗禮、黨性得到鍛煉,發展信心也更加堅定。
帶著問題學、奔著問題去,既聽聽專家是怎么講的,又看看當地政府是怎么做的,把真招妙法學到手,把實踐經驗領會透。“用腳步丈量創新方寸,上海、蘇州、昆山實踐發人深省。我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不足,‘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機感、緊迫感與日俱增。”多日的考察學習,學員廖徐偉感觸頗深。
一次思想碰撞的破題之行
課堂上,學員們始終保持“滿格”狀態,認真聆聽、奮筆疾書,邊聽、邊記、邊思考是他們的“培訓姿態”。課后,學員們或帶著提前準備的問題主動舉手向授課老師請教,或三五成群地與老師互加微信溝通,這種學者傾囊相授和學員求知若渴的“雙向奔赴”式學習,在本次培訓班上隨處可見。
“老師,我想請問一下,縣級城市發展低空經濟應該如何布局,才能更有利于區域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低空經濟產業鏈,鄉鎮之間區位差異性較大,不同鄉鎮該如何定位?”“數字經濟下,我們該如何破解信息孤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該如何利用數字化有效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時間緊湊,為了讓學習培訓更有針對性,培訓期間,還精心安排了1場座談交流,邀請來自行政部門、國企集團、行業協會等“業務能手”,圍繞“如何服務引領新經濟發展”主題,與學員面對面展開座談交流,及時為其答疑解惑。
“意猶未盡”“干貨滿滿”“感觸頗深”“收獲良多”“受益匪淺”“不虛此行”“內容豐富”……學員口中這些高頻詞匯,充分反映了本次培訓課程內容營養豐富和學員們滿滿的獲得感。
白天學習充電,夜間研討續航。“鍛造新質生產力,南安應如何發力?先進地區發展理念新在哪里?如何借先進地區之石,謀南安攻玉之路?”……結束了白天緊張的學習,晚飯后,大家坐在研討教室,一場場頭腦風暴撲面而來,現場氣氛熱烈。
“同為縣域經濟百強,縱觀南安的城市綜合能級,我們可以對標昆山市的發展思路,依托石材、水暖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騰出空間布局新興產業,為新產業發展蓄勢賦能。”學員吳火連說。
“南安共有37個工業園區,在加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趨勢下,要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招商力度,提質增效傳統產業,打造智慧園區的產業大腦。同時,探索在園區周邊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培育產業型專業人才。”學員呂吉鴻說。
“低空經濟風頭正盛,發展空間大有可為。”通過學習和對所在鄉鎮的資源進行摸排,學員黃柳霖認為,九都鎮在發展低空經濟大有可為,可以探索規劃搭建低空旅游場景,吸引更多人流。
春風浩蕩滿日新,揚帆奮進正當時。培訓時間雖短暫,但學員們“充電滿格”,背上知識的行囊繼續前行。(特派記者 傅雅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