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5月6日
天氣:陰
地點:溪美街道鎮山村
溪美街道鎮山村,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村落。2022年,我曾到這里采訪“旱改水”項目,當時鎮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洪偉峰說,“旱改水”項目是他們壯大村集體收入的第一步,村里還將平整流轉200多畝旱地,因地制宜引進種植、采摘、研學,以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這片土地發生了哪些變化?”時隔2年后,我決定再去一探究竟。
在鎮山村村委會,我看到了這片200多畝土地的介紹展板,一個地塊一個展板,地貌原狀、整治過程、土地現狀的圖片以及相關文字介紹等詳細在列。
“走,我們先去看蔬菜大棚那個地塊吧,現在正值辣椒的豐收之際。”在鎮山村黨委委員洪振明的帶領下,我們驅車前往鎮山紅農場,透過車窗,只見一個個鋼架大棚整齊劃一地矗立在田間地頭。
“農場主名叫張洋,安徽人,去年5月來鎮山種植辣椒和小番茄,目前一家人都在這……”一路上,洪振明向我介紹有關張洋的情況。
到達鎮山紅農場,我們見到了張洋,彼時,他正在查看辣椒的長勢。
“這邊的辣椒長勢不好。”張洋指著臨近大棚里那些矮小瘦弱的辣椒苗,連連搖頭。他告訴我,這塊土地比較貧瘠,他們要先停止種植,進行肥力改造。
“那邊生長出來的辣椒就比較大。”說話間,我們來到了另外一個大棚,放眼望去,個大飽滿、綠油油的辣椒掛滿枝頭,長勢喜人,透露著濃郁的豐收景象。幾位阿婆穿梭在田間,忙著整理枝干。
誰能想到,1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綠化苗木與雜草叢生相間的土地。
近年來,鎮山村因地制宜,積極盤活土地資源293畝,由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嫁接引進種植、采摘、研學,實現了經營戶發展、村集體經濟壯大、群眾增收的三方共贏目標。
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除了能夠提升經濟效益,還能為當地村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我今年60多歲了,不適合進廠務工,農場需要人手時,村里都會通知我。”村民洪阿婆跟我說,她的孩子都在外地,沒辦法耕種家里的土地,土地流轉對于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有錢拿還不會讓土地撂荒。
除了引進種植大戶,鎮山村還因地制宜引進一家研學企業,借助企業研學及采摘所需,將不利于蔬菜大棚連片建設的撂荒農田進行復耕。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鎮山村計劃于每月農歷初二、十六的晚上集市,規劃建設統一的攤位,促進“夜市經濟”的繁榮發展。
村委有思路,產業有發展;村民有奔頭,鄉村有希望。從筑路修渠到引進產業,從謀劃思路到每個項目的落地……如今,鎮山村正逐步把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記者 王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