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與廈門同安區交界的西格山,流淌著南安的主要河流之一:大盈溪。它自西向東流經官橋西部山區,匯入水頭鎮內的石壁水庫,而后向南經雙溪水閘、五里橋匯入安海灣,流域途經水頭10個村。
大盈溪沿線的萬畝良田。
去年來,泉州啟動了“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建設工作,南安市水頭鎮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建設項目位列其中。自此,南安利用資源稟賦,系統謀劃“水田村產”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共富共美示范帶,開啟了關于“田園風光”夢想的探索和實踐。目前,該項目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記者走進水頭鎮一探究竟。
念好“農”經深耕希望的田野
初夏時節,走進水頭鎮五化農田示范基地,只見連片稻田綠意盎然,青青稻苗隨風搖曳,卷起一波波綠浪,一只只白鷺在稻田上盤旋、覓食、嬉戲,就像在希望的田野上跳動的音符,勾勒出一幅“良田美景”生態畫卷。
這片基地是樸一村今年剛成片流轉的耕地。短短20余天,這里就流轉了上千畝土地。據悉,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村民們主動到村委會登記,這樣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
這源于南安實施的“開岸行動”。“通過建立‘指揮部+國有企業+村集體’模式,整合流轉沿線零散‘巴掌地’‘邊角料’土地,重新‘開岸’歸整,不到1個月,樸一村就流轉了1000多畝耕地,實現土地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水頭鎮人大主席、項目分管負責人王永生介紹,“小田”變“大田”后,田塊置換合并,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不僅有利于機械化耕作,而且種田的綜合效益也大為提高,真正推動了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原來,我的田地租給蔬菜種植戶,一年就收一兩百元租金。這次租金不僅漲了10倍,一租還租10年,坐在家里就能收租了。”說起土地流轉的好處,樸一村村民李良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機械化作業外,如何注入“黑科技”,從“會種田”轉變到“慧種田”?記者看到,在五化農田示范基地,蟲情測報儀、氣象監測系統、風吸式殺蟲燈等設施正在工作,為農業插上智慧翅膀。
“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電腦端的智慧農業平臺,只要點開應用,設備監測到的風向、陽光照射、病蟲害等數據就能實時傳送到后臺,搞農業不再‘憑經驗’‘靠感覺’。”王永生介紹,接下來,他們還將開發手機App,依托田園風光數字農業項目建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引進智慧育秧工廠、生產機械化等現代化農業技術,實現生產管理、在線監控、氣象監測、成蟲害監測、遠程灌溉的智慧升級。
念好“農”經,深耕希望的田野,如今,千畝沃土良田蜿蜒綿長,一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新“豐”景逐漸照進現實,鄉村振興的種子也在田間悄悄萌芽。
譜好“僑”曲僑厝新生留鄉愁
如果說樸一村的發展優勢是良田沃土,地處大盈溪入海處的埕邊村的優勢,則是散落在村莊的華僑古厝。
埕邊村黨支部書記高少陽介紹,埕邊村華僑資源豐富,有保護完整的紅磚番仔樓20余幢,旅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達5000多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番仔樓逐漸破敗閑置。“當務之急就是想辦法喚醒這些沉睡資源,讓僑厝煥發新生,讓鄉愁留下來。”
幸運的是,在南安市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建設項目春風吹拂下,埕邊村唱響了一曲曲僑厝新生故事。
近日,埕邊村一座72歲的番仔樓搖身變成“閩南菜餐廳”,就是該村“僑厝新生”的生動探索。
昨日,記者來到現場時,一座南洋風格的番仔樓映入眼簾。步入古厝,只見一間間房間被改造成了包廂,現場來往食客絡繹不絕,人氣十足。
“這座番仔樓叫墀成樓,始建于1952年,是旅菲華僑高墀渠所建。由于其后代都在香港,古厝常年沒人打理,只能租給外地工人作為宿舍。”高少陽告訴記者,這棟番仔樓共770多平方米,還是雙層番仔樓,主樓共計28間,樓前有庭院,院內開天井,東面有護厝,而且“交通方便,對于發展餐飲,打造‘食尚埕邊’有著絕對優勢”。
有了該想法后,高少陽便召集村里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而且親自往返香港數次,做通屋主思想工作……歷經5個多月改造,這座番仔樓實現大變身,于5月21日正式開門迎客。
“以前回來,看到爸爸親自建的番仔樓日漸蕭條破敗,心里很不是滋味,沒想到70多年后,古厝有了另一番用途,而且改造得特別好看。”21日,高墀渠的兒子高清波親自回鄉,見證自家“古厝新生”,為了助力鄉村振興,他還將自家圍墻退讓了1.5米。
僑厝新生,讓古厝“保下來”又“活起來”,村里的人氣也旺了起來。如今,在埕邊村,不僅有回鄉創業的年輕人,還有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老年人。“我現在負責開接駁車,接送到番仔樓就餐的食客,一個月賺3000多元,還能跟大家嘮嘮嗑,講講村里番仔樓的故事。”今年61歲的高阿伯生活充實了不少。
除了特色餐館,番仔樓還有很多不同的改造嘗試。“我們利用番仔樓開發了鄰里‘星空’餐廳、兒童書屋,目前還在打造僑史館、禁毒館、中醫館、文化交流中心等。”高少陽表示,接下來,埕邊村將不斷探索番仔樓的無限可能,建設鄉村振興館,講好僑厝故事,留住最美鄉愁,吸引更多人回鄉創業。
繪好“旅”圖帶動全域“美麗經濟”蝶變
“很方便,只要在跑道起點的互動智能大屏前,通過人臉識別注冊登記后,就能采集自己的跑步數據,還能查看運動數據排名。”近日,在大盈溪旁,一條4.26公里智慧跑道正式亮相,吸引了不少運動愛好者前來“打卡”。
從空中俯瞰,這條智慧跑道如同一條絲帶,將沿線的自然生態、秀美鄉村串聯起來,織就了一幅美麗畫卷。“我們希望將大盈溪沿線自然風景與科技魅力相融合,吸引廣大游客在生態氧吧暢快奔跑,沉浸式感受大盈溪沿線之美。”王永生告訴記者,在大盈溪沿線,還將打造戶外稻田咖啡廳、環游大盈溪小火車等項目,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場景,增強游客體驗感、互動感、融入感,營造全新的文旅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水頭鎮和南安文體旅集團還聯合成立了南安市水美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同時深度對接中國聯合工程、新華網股份、北京青普旅游文化等專業運營團隊,將建立“政府投入、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推動全域土地整治、空間活化、農文旅融合。“今年,我們還將啟動建設世遺數字五里橋、鄉村振興未來學院、中小學生研學基地等項目。”王永生介紹。
記者了解到,自南安市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建設項目啟動以來,南安通過充分挖掘流域長達12.1公里的美麗河道、12980畝耕地資源、近7萬常住人口、3個“百萬村財”村等獨特資源稟賦,以水田村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農文旅三產融合為方向,實施以“一廊兩核十村十點”為空間結構的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項目。
今年4月,泉州市“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暨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在水頭鎮召開。這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會,不僅展現了南安市“一縣一溪一特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通過對流域沿線的空間優化、連片打造,逐步形成以‘美麗河道’為依托、串聯沿線萬畝‘美麗田園’和10個‘美麗村莊’、帶動全域‘美麗經濟’蝶變成景的發展格局。”王永生介紹,目前,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項目已策劃生成項目37個、計劃總投資4.5億元,已建成12個,正組織實施8個,明年將實施17個。
盈盈綠水間,稻花香兩岸。放眼如今的大盈溪,南安正以“溪”為脈、以“農”為筆、以“僑”為曲、以“旅”為圖,著力構建美麗“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示范區,走出一條具有南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戴凱鵬 洪嘉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