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南安市正秋家庭農場的旱稻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在田間辛勤勞作,除草、施肥……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豐收在望的畫卷。
“今年,南安計劃大力推廣旱稻種植,目標面積達1500畝。”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種植模式,旱稻種植逐漸在農業領域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相較于傳統水稻種植,旱稻種植不僅省工、省時、省力,更能節水增效。其種植方式簡單直接,可直接在田里播種,無需育秧、拔秧、插秧等煩瑣環節,打破了水源對稻谷種植的限制。在不平整、灌溉條件不成熟、水資源短缺的土地上,旱稻種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調整種植結構,實現土地的最大限度利用,為農民帶來增產增收的希望。
作為全市最大的旱稻種植戶,正秋家庭農場負責人鄭雨積極響應號召,經過多方考察學習,結合南安官橋鎮的氣候環境,從去年開始引進試種旱稻,收效良好。今年,他計劃再種植旱稻500畝,進一步擴大旱稻種植規模,為南安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農場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南安市農業農村局、安踏集團以及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去年,臺風“杜蘇芮”給正秋家庭農場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當時管理房、倉庫都被摧毀了,30多畝耕地被沖毀,54畝水稻、74畝大豆、46畝蔬菜也受災嚴重,導致農場絕收,面臨破產境地。
災情發生后,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前往農場查看災情,指定專人實地指導災后重建工作,并積極為農場爭取到由安踏集團捐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放的援助資金12萬元,為正秋家庭農場災后恢復重建注入“強心劑”。
在政府和社會的關心支持下,如今,倉庫和管理房已經煥然一新。受災農田間的泥石雜物已清理,耕作層已重建,渠道也已暢通,農場的生產得到了全面恢復,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真的太感謝了!今后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學習和探索旱稻種植技術,為農場的發展注入新活力。”鄭雨表示。 (記者 莊樹鴻 通訊員 林金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