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被譽為經濟發展的“牛鼻子”。一個好項目的落地推進,前期工作千頭萬緒。其中,項目用地的報批尤為重要。今年6月,南安啟動用地要素保障攻堅月行動方案,僅一個月就完成了16宗用地的上報。
洪梅鎮中心鎮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項市政配套已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全鎮戶籍人口5萬多人,卻沒有一座自來水廠,中心鎮區甚至沒有醫院、小學。因此,洪梅鎮計劃投資20億元,推進中心片區更新改造,改善提升居民生活條件。
“洪梅中心片區更新改造項目規劃用地面積338畝,主要分為6個地塊。”洪梅鎮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黃志程介紹,6個地塊包括安置小區、商業區、小學、中心公園等。
為盡快完成土地報批手續,南安市自然資源局成立專班,多次下沉一線,指導開展工作。如今,洪梅鎮中心片區更新改造項目已完成組卷,上報省廳進行審查。
“洪梅中心片區改造工程主要涉及前期的征收程序。”南安市自然資源局用途管制與耕地保護科科長鐘俊龍告訴記者。在指導方面,他們主要圍繞規劃的選址論證,以及征收全流程材料的收集和模板化的提供,供鄉鎮按程序、按規范進行征收材料的收集,避免反復修改。在材料方面,他們做到了“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收集”。
為推動要素保障攻堅,南安市自然資源局上下合力,在工作中優化流程,并聯運行,對項目進行清單管理、定期通報,并強化培訓指導。
“往年,整個征收程序,快的話,4-6個月就可以完成;慢的話,可能會耗時一年以上。”鐘俊龍表示,為了提速要素保障,破解用地要素滯后于項目建設需要的瓶頸,如今,攻堅月明確將整個征收時序,也就是從預公告發布到組卷上報的時間,壓縮到4個月完成征收程序,5個月完成前期的審批,6個月內組卷上報。
截至7月10日,在全市27個重點攻堅項目中,有16宗共1526畝的項目完成了征收程序、審查組卷,有4宗共223畝的項目按時序推進。
接下來,南安市自然資源局將按照“減時間、減材料、減環節、減跑動”原則,打造“前臺統一受理、內部閉環運行、窗口統一出件”的用地要素保障窗口,增設人員,加快報批速度;同時,組織報批專班服務小組,定期到國有企業、重點項目開展一線要素保障現場對接服務;完善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將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考慮在先、解決在前,保障南安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記者 王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