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晚,南安運動員李發彬成功衛冕奧運會舉重男子61公斤級冠軍,武榮大地歡呼雀躍,家鄉人民為之振奮。
這枚沉甸甸的金牌,不僅是對他個人不懈追求的肯定,更是南安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才輩出的生動寫照。2016年,陳海威作為首位南安運動員亮相奧運賽場;2021年,參賽選手增加到兩名,李發彬、黃東萍雙雙摘金,創造南安乃至泉州的歷史;本屆奧運會,李發彬舉重若輕,為福建首個“奧運冠軍之城”再添一金。
如果說站在奧運最高領獎臺的李發彬,是這座成功之城的青春面孔、動人表情,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城市基因,能夠滋養人與城市共同追夢、拔節生長?
半世紀的傳承
網點校建設久久為功
李發彬、黃東萍、陳海威三位奧運健兒的母校,是創辦于1973年,前身為南安縣少年兒童業余體校(以下簡稱“南安少體校”)籃球重點班(男女隊)的南安市體育學校。
最早,該校沒有固定的場所。1974年,南安少體校曾將30個籃球、排球、羽毛球項目的普通班學生名額下放到小學,女籃辦在實驗小學和埕邊小學,男籃辦在明志小學,排球辦在詩山中學,羽毛球辦在國光中學。1975年秋,南安體委、少體校自籌資金,在南安一中、南星中學自辦2個田徑普通班。
其實,這些承辦運動隊的學校,就是屬于體育學校的網點校。正是這些分布南安各地的網點校,讓體育選材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得以實現。即使后來有了固定校址,但南安的網點校建設依舊沒有停下腳步,且范圍不斷擴大。
1980年,羽毛球普通班被納入省重點班項目,1990年從國光中學搬到國專中心小學,開始了小年齡段兒童的選拔訓練。如此,十幾年如一日,才有了2002年,剛上小學的黃東萍被家人送到國專中心小學的羽毛球訓練班。教練黃建紅發現她在羽毛球上的天賦,決定用心栽培她。這也奠定了黃東萍今后奧運奪冠的基礎。
從建校初期至今,南安市體育學校著眼未來發展,派出教練員在具有傳統項目基礎及一定訓練條件的小學建設訓練網點,開展訓練。幾十年來,越來越多體育項目進入校園,網點校建設如火如荼,現已完成擊劍、射箭、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田徑等10所網點校的建設,既拓寬辦訓思路,又擴大選材面。
深化體教融合
打造后備人才基地
選好苗子,就是成功的一半。南安市體育學校每年都會組織教練員,深入全市各鄉鎮小學選“苗子”。初選中的學生將進行短期集訓,經測試、文化考試、體檢、面試,再擇優錄取。多年的堅持,鍛造了一支具備“火眼金睛”的教練員隊伍以及一整套嚴謹的文化、體能測試系統。
20多年前,南安市體育學校舉重項目總教練王德興就是在南安龍門小學挑選新苗子時,一眼相中了彈跳好、協調性好、力量強于同齡孩子的李發彬。
不過,同批被選中的十幾名學員中,只有李發彬留了下來。不少家長希望孩子在體育訓練時,文化課學習也能跟上。如何破解體校學生留存率低的問題,體教融合成為關健。
自1988年秋,南安市體育學校增設小學四五年級,由市教育局配備專職文化教師,圓了多年想辦“三集中體校”(食宿、訓練、學習文化)的夢,不斷增設年級。終于,該校在2018年9月成為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實行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制的“三集中”辦學。
如今,該校積極踐行“德育為首、體育為本、文體并重、全面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讓家長打消了疑惑,看到了希望,確保優秀體育苗子源源不斷地進校培育,學校也因此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知識水平的運動員。2005年首屆高考以來,該校每年高考的本科上線率都保持在較高水平(40%以上,最好時達到55%),專科上線率保持在85%以上。
榜樣力量無窮
南安成績不斷刷新
巴黎奧運會期間,南安市體育學校的師生關注著李發彬、黃東萍、陳海威三位校友在賽場的發揮。大家通過電視直播,見證了李發彬的奪金時刻。
該校舉重隊的初三學生鄧江虎說:“在賽場上,發彬師兄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夠努力一定會進步,只要有目標就能夠達到頂峰。”
曾經,他們年少懵懂,如今成了學弟學妹的榜樣。在南安市體育學校,豎立著“金舉獨立”“誰羽爭鋒”兩座雕像,記錄了校友李發彬和黃東萍的奧運奪金時刻,激勵著全校師生。
如今,南安已向福建省體校輸送了136名優秀體育苗子,向福建省體工隊(各項目運動管理中心)輸送78名優秀運動員,其中,16人進入國家隊,為國爭光、為閩爭譽。該校輸送的運動員參加國內外大賽榮獲金牌256枚、銀牌127枚、銅牌129枚。其中,亞洲和世界金牌62枚、銀牌33枚、銅牌14枚。
2021年7月,李發彬、黃東萍參加東京奧運會,并分別奪得舉重男子61公斤級金牌、羽毛球混雙金牌,實現了泉州、南安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創造了泉州競技體育歷史;2023年杭州亞洲運動會,該校輸送的優秀運動員奪得2枚金牌、4枚銀牌、1枚銅牌。2024年巴黎奧運會,黃東萍、陳海威、李發彬亮相奧運賽場,李發彬成功衛冕舉重男子61公斤級冠軍,并打破該級別抓舉奧運紀錄。
奪金時刻鼓舞人心,“奧運冠軍之城”實至名歸,也掀起南安全民健身熱潮。如今,全市每年組織開展各類群眾全民體育健身賽事活動達500場以上,體育場地和設施日漸完善。濃厚的群眾體育氛圍,為競技體育提供有力支撐。
衛冕奧運的榜樣力量、選材育材的歷史傳承和獨特做法、強大的群眾體育基礎……擁有這些寶貴財富,南安的下一枚奧運金牌,還會遠嗎?
(記者 朱曉西 李想通訊員 黃麗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