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朋友“拔拔燈”,希望這項民俗能在他們這一輩繼續傳承
閩南網2月19日訊 昨晚的英都,可以用“多”字形容,燈多、人多、隊伍多。26條“燈龍”、6000多米長的游燈隊伍照亮了整個英都鎮區,天上煙花不斷,耳邊鞭炮不絕。一年一度的“拔拔燈”活動,男女老少齊助陣,為的是一年好運氣。
74歲的英都“土著”廖榕光,10歲便開始游燈,至今已經有60多個年頭,是英都“拔拔燈”的傳承人之一。他介紹,昭惠廟管理機構在尾牙之后,就已開始進行活動的前期準備。昨晚共有來自英都鎮的26個游燈隊伍參加拔燈,加上觀看者,有近3萬人。“不少英都人在外做生意,就算春節不能回家,也一定要在初九趕回來參加這個活動”。
紅紅的燈籠被粗粗的麻繩連成串,穿梭在英都鎮區。燈籠上“恭喜發財”、“招財進寶”等喜慶字眼,寄托人們的愿望。燈籠旁,站滿了村民,手抓著繩子,跟隨隊伍繞著英都鎮區,走了十幾公里。隊伍經過自家門前時,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煙花,不少人家里還保留燃燒稻草篝火的習俗。“火代表喜慶,紅紅火火,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廖榕光介紹。
洪先生和洪小姐都是英都鎮人,明天就要結婚了,卻也抽空來拔燈。洪先生說,今晚出來拔燈可以多沾點喜氣,討個好彩頭。
來自廈門、泉州市區等地的攝影愛好者也來了。他們說,很少看到這么宏大的場面,明年有機會還會來。而來自英都本鎮區的幾位攝影愛好者,更是裝備齊全,人人肩上配備對講機。他們已經參加拔拔燈拍攝5年了,希望用鏡頭將家鄉的民俗記錄下來。
游燈隊伍中,還伴有舞龍、舞獅等表演。廖榕光說,這些民俗表演與“拔拔燈”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拔拔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民俗表演的發展與傳承。
游燈的隊伍中,還有廖榕光的孫子輩。他希望,孫子、孫女通過參加“拔拔燈”活動,理解這個活動,并在以后繼續傳承,并將“敬畏自然”和“祈求美好生活”的理念保留下來。
千年民俗仍在傳承
陳日升,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會長
北宋蔡襄曾兩次任泉州知府。一年元宵,他下鄉公干,回城后恰遇泉州百姓正在舉行踩街活動,蔡襄寫下了“歸騎不令歌吹歇,萬支燈火度花樓”的佳句,讓我們得以一窺北宋時泉州古城元宵的燈火輝煌、歌吹漫步。
千年后的元宵,泉州百姓依然賞燈、看踩街、看戲,雖然氛圍不如從前,但文化人還在堅持保留鬧元宵的傳統形態,一邊走、一邊奏、一邊唱的民間娛樂形式并沒有隨著時代淡出人們的視線。
泉州“鬧元宵”入選文化部春節文化特色活動
謝萬智,泉州市文廣新局社文科科長
最近文化部組織評選的“春節文化特色活動(2013年)”,初選出了138個歷史悠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項目,泉州市推薦的“鬧元宵習俗”成功入圍。
和別的地方不同,泉州地區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泉州人過春節講究的是玩,也就是一個非常閩南味的詞“鬧正”。
作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傳統民俗,泉州鬧元宵活動豐富多彩,除了重頭戲泉州元宵燈俗,還有妝人等文藝活動,元宵丸、潤餅菜等應節食品,以及“敬公”(祭祖)、“聽香”等祈福習俗。港澳臺同胞和東南亞僑胞都會組團到泉州鬧元宵。
全民狂歡節應該堅守
王建設,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泉州各種節日民俗中,元宵節最為風光,被譽為泉州人民的“狂歡節”,全民狂歡,全城同樂。這種特色,還應堅持下去。
對閩南人來說,元宵未到,等同新年還沒過完。老百姓通過這種活動,抒發對豐收的慶祝、對來年的期盼,釋放自己的心情。而官方和民間結合,就是最好的一種方式,老百姓只能“小打小鬧”,比較分散;政府主導的形式,更加有秩序,效果更好,并通過邀請海內外鄉賢、同胞等,把鬧元宵活動推向高潮。
不過,如今年輕人對于西方的節日特別熱衷,對自己的節日反而很淡。建議各地宣傳、文化部門要有動作,宣傳特色元宵文化活動,政府每年都確定一個主題,堅持把元宵這樣重要的節日舉辦下去,弘揚地方文化。(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斯紅 蘇碧蓉 林天真 陳麗娟 吳月芳 張帆 李秋云 吳佳弘 黃謹 謝向明 通訊員 吳少紅 詹文坤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